(2020-09-09)隨著數位廣告興起,程序化廣告的發展也趨之成熟,然而廣告主在享受程序化廣告帶來的成效與價格時,是否忽略了「品牌安全」?

(2020-09-09)近年來隨著數位廣告興起,程序化廣告的發展也趨之成熟,然而廣告主在享受程序化廣告帶來的成效與價格時,是否忽略了「品牌安全」(brand safety)?廣告主在設定好目標、受眾、出價,經過程序化購買廣告後,真的知道自身的廣告被投放到了哪裡嗎?

在這網路內容蓬勃發展的時代,網路上不乏出現一些具有爭議或不適當的網站與文章,若廣告出現在這些內容之中,便很容易造成負面的品牌印象,投遞了廣告卻造成反效果。因此,在數位廣告當道的時代,品牌安全已成為數位行銷人不可或缺的概念。

 

IAB SEA+India特別針對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品牌安全現況進行調查,提供數項指標協助廣告主在數位行銷急速發展的同時,檢視並實踐自身的品牌安全。

首先,你夠了解自己的品牌嗎?
所謂「品牌安全」是確保品牌的廣告不會出現在不適當、不適合品牌的文章和網站中。

對於「不適當」的內容,普遍的廣告主皆有清楚的概念,例如色情、侵犯版權或暴力等非法活動的內容是絕對不安全的範圍,然而什麼樣的內容「不適合品牌」可能是高度主觀的,取決於品牌的價值觀、或是廣告主的個人意見。

例如同樣是「飛機失事」的新聞內容,就非常不適合航空業的廣告在旁投放,但對於保險業來說可能就是可以切入的方向,在品牌安全的概念中,不同產業自然有不同考量,一個品牌的絕對禁區也可能會是另一個品牌的理想環境。

因此品牌在審視與實踐品牌安全之前,應先定義清楚自身的品牌核心理念與價值,並貫徹至整個行銷團隊甚至是整個組織,訂定出清楚的準則後傳達給廣告合作夥伴,能夠有效預防或是緩解品牌安全問題。

從四個方向審視與實踐品牌安全!

一、關鍵字黑名單
第三方程序化供應商通常會為廣告主區隔出不適當的類別進行排除,例如色情、仇恨言論的內容網站,同時廣告主也可以提供「關鍵字黑名單」進行排除, 例如TenMax具有純熟的內容比對技術,利用URL爬蟲媒體內容,鎖定客戶提供的關鍵字黑名單進行排除,確保廣告不會在不適當、不適合、或敏感的內容中露出。

根據IAB SEA+India調查,有賴於東南亞地區的嚴謹法規與全球程序化廣告逐漸成熟,色情與非法內容已不是台灣與東南亞地區對於品牌安全的首要問題,而是有鑒於東南亞語言間有細微差別,關鍵字黑名單應該要在地區層級之中設定,才不會出現具有相同拼寫但含義或用法不同的關鍵字被排除,造成廣告投放不順利。

二、持續更新網域名單
隨著網路世界每天皆有新的網域出現,第三方程序化供應商需不斷更新排除列表以捕獲新的不安全環境。廣告主同時也可以建立自身的媒體投放白名單,讓程序化廣告只能投放於被挑選過的媒體網站中,降低影響品牌安全的風險。

三、時常關注社群平台內容
除了程序化廣告之外,社群平台也是IAB SEA+India特別提醒廣告主需要注意品牌安全的方向。

在社群媒體中,多數的內容都是用戶自主生成,缺乏第三方的角色替廣告主把關,使得廣告主難以去監控廣吿,或是品牌資訊是否暴露在不適當的內容中,因此廣告主需時常注意社群的風向與內容,降低品牌安全受損的風險。

四、口碑行銷需注意KOL的形象與事前溝通
近年來,台灣與東南亞的網紅經濟蓬勃發展,IAB建議在選擇合作的KOL時,需注意其形象是否符合品牌形象與理念。另外,與KOL合作前清楚的溝通也是能夠保障品牌安全的方法,例如酒類的廠商在合作前需清楚的與KOL溝通影片與照片中不能夠出現酒與汽機車同時出現的畫面,以保護品牌形象與安全。

品牌安全真的有需要注意嗎?一張圖告訴你!
雖然在現實的數位行銷世界中,無法完全消除不安全的環境,但是透過上述對品牌安全的把關,廣告主可以大大降低品牌在不安全的內容露出、進而影響品牌形象的風險。根據IAB調查,台灣與東南亞市場中,品牌在不安全環境中出現範圍為1.3%-5.1%不等,但使用第三方程序化平台投放下,能夠大幅減少此現象。

然而使用這些第三方程序化平台或是其他工具為品牌安全把關時,一定會帶來部分的成本,IAB特別強調,這些成本的增加能夠避免媒體浪費與保護品牌安全,對於長期的品牌經營成本來說,反而是必要且划算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以下的成本計算示意圖能夠凸顯出品牌安全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看到「未使用」第三方程序化供應商來為品牌安全把關時,受到曝光詐騙的比例大幅增加,廣告容易被投放到詐騙網站造成預算浪費,而浪費掉的預算($720)遠大於使用把關工具的成本($10+$196.08),此示意還未將廣告在不當內容中投放,造成品牌負面印象的損失納入計算。

隨著台灣與東南亞地區數位行銷的發展逐漸成熟,品牌安全的概念逐步在各家品牌發酵,雖然透過第三方程序化供應商的協助能夠有效為品牌廣告把關,但在社群與其他行銷管道上,廣告主仍須時刻注意,確保自身品牌安全。

資料來源:BRAND SAFETY HANDBOOK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