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傳出更名風波的「財訊月刊」,經由謝金河親自拜訪創辦人邱永漢之後,終於得以繼續沿用「財訊」名號。謝金河領軍的財信傳媒控股集團經營,旗下有「財訊月刊」、「先探周刊」及「財訊快報on-line版」。

謝金河將財訊追求經營理財媒體定位為「看得懂,吃得飽的經濟學」。
(Brain.com 台北 2007-12-21)日前財訊集團更名改組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而最新消息是新任社長謝金河,在親自奔走日本後,終於獲得創辦人邱永漢的首肯,財訊月刊可以繼續沿用「財訊」這個三十五年的老招牌。由謝金河領軍成立新的「財信傳媒控股集團」來經營財訊月刊、先探周刊及財訊快報On-line版,明年(2008)二月左右,還會計畫出版另外一本「財金一周」周刊。
 
  謝金河表示,財訊未來將延續邱創辦人的精神,但以員工創業的方式,讓有心繼續經營這個媒體的員工,可以自負成敗,又可以讓「財訊」這個品牌在台灣市場繼續深耕,不失為媒體經營團隊轉型的好方法。而現有的「財訊月刊」的內容走向、編輯團隊和發行設備等,都繼續由財信傳媒承接。雖然「財訊月刊」的刊名不變,但因為經營者改變,已屬於不同的組織。因此,集團旗下的媒體,都已經完成員工年資的結清,按照勞基法的規定,將年資買斷。而人員年資重新累計,讓財信這個新組織的人事負擔減輕不少。
 
  而經營了快二十年的「財訊快報」平面版本,已經在今年11月30日停刊,未來將轉型成每日電子報。這份財經專業報從1988年,股市萬點時開始發行,極盛時期的發行量達到15萬份,如今只剩下3萬多份。這份靠股市發跡的媒體,隨著股市跌破萬點,發行量也大不如前。和財訊快報同期的產經日報、財星日報和鑫報也都在2000年後,一個個結束營業。財訊快報雖然撐到現在,但也因為發行量下跌、印刷費及通路費用不敷成本等因素,而不得不轉型。
 
  「財訊快報」改成每日電子報型式,是財信傳媒底下第一個轉向數位化的媒體,而員工將會繼續留任經營財訊快報On-line版和即將出版的「財金一周」。今年農曆年後將出版的「財金一周」周刊,內容主打全球的基金和市場趨勢,增加國際視野,和既有的「先探周刊」主打台股資訊和大中華市場的研究做出區隔。財訊快報的On-line版,則補充平面媒體在即時新聞的不足,採訂閱計費的營運模式。但財訊快報的讀者年齡層偏高,要全部轉型成為網路訂戶有一定難度,需要時間教育。
 
  謝金河也坦承,平面媒體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經營環境卻不如以往。最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產業外移,市場流失。據他估計約有兩百萬的中產菁英在大陸發展,而這些人是雜誌媒體的主力消費群。其二,網路化,是所有媒體都會遇到的不可逆趨勢,財信集團未來也會將部分重心放在數位化的發展。而面對消費主力在台灣以外的地區發展,提醒財訊未來應從大中華的角度來提供資訊,甚至配合台商的投資觸角,提供越南、孟加拉等投資市場的報導,並向更多國際重量級的財經專欄作家邀稿,提升財訊競爭力。
 
  但對最近許多非理財平面媒體爭相經營理財專刊,及新的理財平面媒體搶進市場的做法,謝金河認為,經營平面媒體是要深厚的背景和基礎,新媒體想要一蹴即成不容易,加上消費主力外流和網路化,台灣平面媒體市場並不好。網路化的影響尤其嚴重,網路的便利性讓資訊變得不值錢,平面媒體要更在內容上精益求精,找到自己的獨特性,才有機會贏得這場「紅海戰爭」。
 
  既然計畫再出版一本周刊,謝金河認為商業周刊是很強的競爭對手,勇於追求挑戰和擴張市場,不斷威脅到天下雜誌的版圖。而屬於同一集團的今周刊,今年抓到很多正確的趨勢脈動,表現算可圈可點,成長幅度高於商周,會越來越拉近兩本刊物之間的距離。謝金河表示,財訊追求經營理財媒體定位為「看得懂,吃得飽的經濟學」,無論如何,期待財訊未來仍能讓讀者看到更多市場機會。
 
  雖然今周刊社長梁永煌表示,面對未來「財金一周」的競爭,應該視為集團版圖擴張,是良性競爭。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兩本內容差異不大的理財類周刊,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據瞭解,今周刊內部對集團計畫推出另外一本理財類周刊抱怨連連。還好這一年以來,今周刊表現亮眼,未來會更深化議題的探討,舉辦更有創意的活動,並對廣告主提供更好的服務來因應市場競爭。

註:更多相關新聞,請參考以下連結
政商秘聞撐起財訊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