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3)商品會熱銷,當然不能只靠宣傳,特別是要長期維持下去,更要有商品力的支撐。
(文/溫慕垚)近年來由於地球暖化,全球的天氣變化劇烈,今年台灣的夏天也是熱烘烘的。因應炎熱的氣溫,各種消暑良方也紛紛出籠,其中7-11去年開始銷售的涼感衣熱潮,更形成今年夏天的抗暑妙方。
過去一般人消暑多是喝冷飲、吃冰棒,或是用一些清涼噴霧及冰涼頭巾等,但都不能隨時降溫,於是,涼感衣的訴求一出現,馬上就獲得消費者的喜愛,甚至涼感內衣褲、涼感襪的產品出現。但在這波熱潮下,也有許多媒體提出質疑,除了對是否真能降溫提出疑問,也點出這些涼感衣材質所會造成搔癢等副作用。在這波流行與實用的矛盾中,到底真相如何?
商品會熱銷,當然不能只靠宣傳,特別是要長期維持下去,更要有商品力的支撐。今年的涼感衣,除了超商體系外,各通路商及成衣商也加入戰局,不但選擇的通路變多,款式、功能訴求(除臭、吸汗、速乾..)也不斷增加,也助長了涼感衣的銷售。雖然這波熱潮引起了媒體與專家對效果的質疑,但涼感衣的熱賣,個人覺得有以下的關鍵:
1. 天時地利人和:
天氣愈來愈熱,消費者的忍耐度已達極限,各種可以降溫的方式,都會有人願意一試,加上涼感衣的單價不高(多在200元以下),所以消費者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也形成了早期使用者熱潮。
2.集體宣傳造勢:
去年7-11推出涼感衣,其他品牌還在觀望,今年天氣更熱,7-11一推出二代涼感衣後,其他品牌紛紛跟進,特別是一些成衣品牌,更難忍受超商竟然搶起衣物的生意,紛紛於今年加入戰局,也讓這股涼感衣的風潮愈炒愈熱。
雖然7-11等推出涼感衣的品牌都標示了其成份的證明,但到底有沒有效,真的要穿了才知道。筆者認為,穿了涼感衣,頂多是沒有比較涼,而且單價不高度,消費者本來就要買衣服(內衣),因此涼在「心理」的作用也功不可沒。但未來會不會繼續熱賣,就真的要看衣物的涼感效果。或許明年此時,又有新的消暑商品會繼續問世。
高收視率的偶像劇,總會造就許多廣告明星。「李大仁」效應一直延續到現在。陳伯霖的廣告在現在的男明星中,可說是曝光最高的,SONY的一款女性相機也找上他來代言。下周跟各位讀者分享由男明星代言女性商品的優劣。也歡迎讀者來信告知想要了解的行銷議題。(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涼感衣的熱賣是外在天氣因素還是實際的產品功效所造成的?
2. 你覺得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作者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