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都有一些行之有年的銷售波段,也變成了各種商品的銷售淡旺季。造成銷售淡旺季的原因,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形成,也可能是人為行銷操作所造成的。
(文/溫慕垚)十月份起,又開始進入百貨公司週年慶的熱潮,特別是今年加入了統一阪急百貨搭配UNIQLO的話題,更增加今年週年慶戰場的強度。每家百貨公司都很有「默契」的避開彼此的檔期,各自展現特點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最基本的來店禮和滿額禮已是常態,各家信用卡發卡業者也加碼演出,其他如滿千送百的變相折扣等,也是各家百貨的促銷策略,而消費大眾也習慣這一種模式,造成了百貨業的銷售慣例。各行各業都有一些行之有年的銷售波段,也變成了各種商品的銷售淡旺季。造成銷售淡旺季的原因,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形成,也可能是人為行銷操作所造成的。像是因為節令、氣侯所造成的「天命」,例如過年前除舊佈新,加上發年終獎金,就是各種耐久財的旺季,如汽車、家電等;又如因為天氣熱所造成的消暑商品旺季,如冷氣、飲料、冰品等。其他也有一些是約定俗成的淡旺季,像是百貨公司母親節和週年慶檔期(消費者也不會關心是不是真的是在這個時期開幕的),特別是化粧品和保養品大多就賣這麼兩次;又如民俗月(鬼月)前的汽車銷售旺季,也是因為各廠牌集中於此時舉辦銷售競賽所致(鬼月不買車的觀念已漸漸淡化,不一定是造成民俗月前買車的主因,主要還是因為此時折扣較大所致),就是「人力」所形成的銷售波段。
行銷人對於銷售淡旺季,常常是在旺季加碼(不只是廣宣集中,而且折扣或贈品也紛紛出籠),導致消費者也已習慣在旺季「買」東西,在淡季「看」東西。仔細想想,所謂的旺季雖然代表購買市場較大,但為了搶奪市場大餅,各品牌也花費了大筆的行銷資源,到頭來,是否真的是有效益的投資?
一個有趣的問題,消費者難道在「淡季」不買東西嗎?難道消費者都喜歡在旺季去人擠人的搶購嗎?不管是先天或是後天形成的淡旺季,若能爭取到淡季的「長尾客戶」,其成本效益可能會高於在旺季的投資。
首先要思考,消費者為什麼要購買商品?商品本身滿足需求的程度才是主因,價格折扣或是贈品等誘因,都是在push消費者提前購買或是只在有促銷時購買。對廠商而言,若購買的消費者總數不變,但因為有折扣的促銷模式被消費者給抓住了,所以都集中在促銷最高的期間購買,對廠商而言,其實並非是好事,因為要花更多的行銷資源去跟競品在同一時期競爭,同時要面對旺季後的超淡季的銷售結果,而且因為消費者只是提前購買,對總量並沒有增加。
要掌握或改變消費者的認知,首先要回歸消費者的需求。價格或折扣,當然是消費者的購物需求之一,但不會是全部,而且不同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認知不同,不一定都得要「見底」的價格才會購買,一定也有些消費者只要「滿意」的價格就會下手,因為要等到見底的價格,也需要付出等待的時間,而且要忍受不舒服的購買環境,一定有消費者會願意為了更好的購物享受而接受滿意的價格。
就像是UNIQLO所造成的風潮,許多人認為是平價的吸引力,但若商品本身不是消費者喜歡的,比它更低價的服飾多的是,又為何會造成搶購?看過UNIQLO創辦人-柳正井的「一勝九敗」及到過UNIQLO賣場的人,應該可以了解到,價格並不是唯一吸引消費者的原因,符合消費者需求,同時提供「容易下手」的價格(並非是最低價或是最大折扣的價格哦),才是UNIQLO成功的真諦,近來有報導指出UNIQLO在日本的銷售開始下滑,其原因也不是價格不夠低,而是商品偏離了消費者需求,所以價格或折扣不會是萬靈丹。若商品是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就應該要讓有需要的消費者即時購買,而非等到有最低折扣時才買,對於廠商而言的效益才是最大的。
這並不是說要廠商不要加入銷售旺季的促銷,這在消費者已養成習慣的產業是不可能的;也不是要廠商都維持不二價,這在台灣消費者喜歡折扣與殺價的消費習慣中也不會討好。但廠商可以算出一個平均值,自己的商品在什麼價位下,消費者就願意購買(同時有利可圖),然後在淡季時就以此價格銷售(不是直接調整定價,而是用行銷的手法,讓消費者認知到在當時購買是划算的),讓有需要的消費者覺得不需要等到折扣季去搶購,但仍然有「賺到」的感覺。這種作法會讓原本要延遲購買的消費者在有需要的時侯就願意購買,也可以讓廠商付出的成本比在折扣季時賣出要低一些,對於買賣雙方都有好處。這也就是STP的觀念,如何在商品需求與價格之間,再切出一個區隔,掌握住中間的區隔,就可以在一片價格紅海中,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許多百貨公司已經開始使用「預購」或「線上週年慶」的方式來延長自己的「旺季」,但由於與週年慶的期間相近,所以在成本上並沒有節省,只是期望能多搶一些客人。如何在大家認知的「淡季」使出「預購」的行銷手法,但在成本上控制得比「旺季」要低,才能真正掌握到長尾的客戶,對全年的營收,會更有幫助。
就像筆者在統一阪急週年慶後去逛UNIQLO(也只有在這個時侯才不用排隊擠進去),人潮明顯減少,但仍然是排隊結帳,因為部份商品仍打著折扣的促銷,由於沒在週年慶時去看,所以無法比較是否是一樣的折扣,但這也代表了,不是所有消費者都願意以時間(排隊)及願意犧牲購物品質(人擠人)去換取最低的折扣,只要是商品有吸引力,輔以「滿意」的折扣,消費者還是會買單,因為不是所有消費者對購物資訊都是充分掌握,只要有折扣的「誠意」,就會有消費者願意購買。特別是弱勢品牌,沒有資源在旺季與領導品牌競爭,更要好好思考,如何在淡季中取得佳績,靠長尾來取得市場的一席之地。
近來看到裕隆TOBE又開始強打電視廣告,可愛的小女生唱著歌兒結合汽車銷售,初上市時就引起一陣注意,但陸續傳出一些車輛品質的問題,造成消費者的疑慮。在品牌危機時,廣宣能提供怎麼樣的協助,是我下週想要分享的話題,當然,如果有讀者有其他更好的議題,我也樂於分享。(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若要在淡旺購物需要什麼樣的吸引力?
2. 你覺得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論壇、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