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客戶達到最佳的廣告效果﹐ 媒體企劃和媒體購買除了具備媒體專業外﹐ 更要掌握市場最新的脈動。
處於科技發達的21世紀﹐一進公司就開電腦不稀奇﹐但這個動作對媒體服務公司裡的媒體企劃(Media Planner)和媒體購買(Media Buyer)來說﹐卻是一天工作的開始。Planner為了隨時掌握客戶最新的需求﹐檢查E-mail成了Planner 9:30一上班後的直接反射動作。
Buyer則是每天要利用電腦把前一天的檔次跑出來﹐監播廣告檔次的變化﹐一發現有任何變動﹐就必須趕緊和刊播媒體的廣告業務員詢問異動的原因﹐並跟管區及客戶溝通解決方式。所以在早上﹐「嘰嘰喳喳」的現象比較容易在Buyer的座位區出現。
其實除了一靜一動外﹐Planner和Buyer的工作職掌的確有顯著的差異。
電腦是Planner的好朋友
權威媒體企劃部經理黃燕玲表示﹐Planner在1個月中﹐有60%的時間都在寫企劃案和發想量身訂做的媒體創意﹔20~30%的時間是在跟客戶及業務部開會﹐以了解客戶心中的想法與需求、確認業務部擬定的廣告目標和策略﹔準備提案則佔10~20%。所以可能1天內都在跟客戶電話聯絡或開會﹑可能在跑資料﹑可能在跟Buyer溝通媒體計劃……﹐或同時進行很多事情。因此﹐「下班以後﹐才是思考媒體企劃案(Plan)的精華時段。」是黃燕玲的經驗談﹐因為干擾變少了。但不管Planner在做什麼﹐最忙的應該算是電腦吧﹗因為它肩負著跑數據分析的任務在身﹐一刻都不能閒呢﹗
Buyer忙著溝通
那麼在Planner絞盡腦汁思想Plan的同一時刻﹐Buyer都在做些什麼呢﹖答案是動口說話。別以為說話有什麼難的﹐他們可是在依據媒體計劃﹐跟適合刊播媒體的廣告業務員進行採買的動作﹐務求用最少的預算買到最好的位置或檔次﹔或是跟廣告業務員詢問為什麼檔次∕版面有變動﹐並和客戶溝通。這時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有技巧的﹐更要懂得察言觀色﹐以處變不驚的態度處理才行。
難怪有人開玩笑地說﹕「Planner是8小時都和電腦為伍﹔Buyer是8小時都在跟人溝通。」
其實﹐Buyer的工作流程週期是以1個月來規劃的﹐除了提案﹑排cue(廣告播出排期表)外﹐依照所負責媒體的不同﹐流程也有些微的改變。
電視Buyer在所有的托播檔次執行完畢後﹐還必須做TARPs﹑CPRP﹑廣告段落和支數﹑預算控制﹑Reach觸達率和Fequency廣告接觸頻率等變數的差異分析﹐以評估廣告效益。若你同時身兼Traffic一職﹐那你每天還會多一項任務﹐就是在電視台截稿時間前﹐負責遞送廣告材料(Material)到4家無線電視台﹐並在場盯CUE﹐確認廣告被執行的狀況。
報紙Buyer則是要1.檢視今日見報廣告是否無誤。2.與報社核對明日見報cue的版面﹑價格﹑稿件。3.檢視當天各報系是否必須繳款。4.明日見報廣告看樣及回樣。5.檢視明日繳款支票(今日見報)是否已申請。6.檢視後日繳款支票(明日見報)是否已申請。7.後日見報廣告進稿。權威媒體採購部經理郭榮耀表示﹐平面Buyer進公司後2件事最重要﹐一是確認明天的廣告﹐二是帳款是否準確。
如果你是負責雜誌的Buyer﹐除了固定的廣告執行﹐最大的任務就在於專案的洽談與整合。因為某些客戶會希望和雜誌社共同舉辦活動﹐創造另一種產品效益﹐這時雜誌Buyer就必須依據Planner提供的客戶需求﹐與適合的媒體進行專案的研擬和協商。
要懂得自我進修
事實上﹐一位稱職的媒體服務人員﹐除了例行公事操作熟練外﹐因應媒體環境的十倍速改變﹐還須時時充實自己的專業能力﹐更不能荒廢基本功夫的操練。
電視Buyer要知悉各頻道節目的收視型態﹑研究目標收視族群的特性和偏好﹐平面Buyer要知道各報紙﹑雜誌的廣告版位售價﹐而觀察市場最新行情和搭配組合的條件﹑了解媒體最新作業狀態﹑建立和培養人脈關係﹑增強溝通和談判技巧的訓練﹐則是只要身為Buyer﹐都無可避免的功課。
Planner更要涉獵廣泛,從了解產品本身,到掌握廣告活動的目的、分析目標對象的媒體行為等等,都不容許Planner的腳步有所停歇。只不過﹐有時站在前端的Planner為求創造最佳效益﹐通常比較理想化﹐需要後端的 Buyer深入了解執行面將會碰到什麼困難點。因此,「溝通」成了彼此間最重要的課程。碰到這種情形時﹐黃燕玲認為最好的方法是﹐Planner要跳脫自己是Planner的角色﹐反而假設自己若是Buyer會怎麼做﹖Buyer亦然。當第一方案不能執行時﹐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法﹖有沒有可以運用的人脈﹑資源﹖試著去找出問題點﹐並解決它。如果朝「服務」的角度去思考﹐雙方其實就可產生共識﹐也可避免一些因為不同角度所引發的困擾。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302期/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