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高高在上的NIKE,因為喬丹快閃事件成了過街老鼠。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各方懷著什麼心思?NIKE在危機處理的公關應對上,又犯了什麼要不得的錯?

喬丹大帝泡夜店的新聞,讓只看到他90秒的球迷心生不平。(來源www7.www.gov.tw)
  如果人生中沒有他的話,我覺得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我等了20年,終於等到了﹗」5月22日,700位台灣球迷帶著朝聖心情,參加「麥可‧喬丹亞洲之旅2004—The Show」活動,好不容易等到喬丹出場,滿場不住激情嘶喊。但是他前後只出現約90秒,眾人既錯愕又失落。

  喬丹的快閃,引發了球迷的憤怒、媒體連日負面報導、消基會要求道歉賠償、台北地檢署調查是否涉嫌詐欺。主辦這次活動的NIKE(必爾斯藍基),多年來品牌形象高高在上,卻因此成了過街老鼠。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各方各懷什麼心思?NIKE在危機處理的公關應對上,又犯了什麼要不得的錯?

1.
低估球迷的期待心理

  台灣NIKE永遠想「與眾不同」。當位於俄勒岡州的美國NIKE總公司,要求他們設計活動來推廣Jordan Brand的品牌精神「卓越」,並讓喬丹參與時,他們大可辦個簡單的球迷會,但是台灣NIKE想做別人沒做過的事。

  他們投資千萬,聘知名劇場導演賴聲川策劃活動。賴聲川設計了20多分鐘的精緻秀,展現經典投籃影畫面、「過去、現在、未來」情境劇、產品走秀,最後才讓喬丹出場,希望累積情緒、創造高潮。

  NIKE一看流程,馬上想到「這樣會被球迷罵死」,要求增加喬丹出現的時間,最後賴導在中間挪出5分鐘給喬丹講話。

  喬丹在北京和球迷會面23分鐘,在香港則出現了半場籃球賽的時間,NIKE卻覺得台北5分鐘就夠了,嚴重低估球迷的期待。此外,NIKE事前保密到家,大家都不知道活動內容,期望太高而落空時,失望自然難以衡量。
  
  「與眾不同」沒有錯,錯的是把創意表現放在消費者需求之前。

2.
媒體關係經營不力

  受邀參加22日下午1點記者會的記者,得事先登記姓名,當天憑採訪證入場並簽名確認。記者想問的問題,必須在20日下午6點以前告知。記者會場規定只進不出,當天活動開始前,NIKE還提醒媒體先去上廁所。

  種種嚴格的限制,讓問不到問題的媒體心生不滿。當NIKE工作人員佔住拍照區的好位置,不斷擋住記者取鏡時,有位記者終於發飆,大罵NIKE對媒體跟對狗一樣。

  3點登場的「The Show」,邀請函明明寫2點45分前入場,NIKE工作人員卻在2點就不斷喊著,「媒體入場最後1分鐘」。有個2點20分到場的記者,還真的被擋在門口不給進入。

  至於很早入場的記者,本來被安排坐在前排,NIKE一下子請他們移到後排,一下子又說前排的空位也可以坐,某位女性記者忍不住罵起三字經。

  對於NIKE一向的高姿態,其實媒體早就不滿。喬丹快閃、球迷失望的題材一出現,有位體育線記者馬上放話要修理NIKE,趁機讓他們知道對媒體不能大小眼。他也的確在後來的記者會上發飆。

3.
自我保護意識太強

  活動後的媒體報導原本還算友善,但蘋果日報23日頭版出現聳動標題—「直擊喬丹辣妹玩通宵,偷溜會女星美女坐大腿」,引起社會譁然。

  台北球迷只見到喬丹90秒,已經覺得不若北京、香港球迷受重視﹔現在又發現喬丹寧可泡夜店,不願多留時間給他們。花上萬元購買NIKE產品,或是上網競標才得到入場券的人,心裡更是不滿。

  消基會秘書長陳仁宏隨即表示,NIKE的廣告內容如果虛偽不實,依公平交易法,可處5~2,500萬新台幣罰鍰。

  對於球迷的不滿,NIKE在23日晚上就緊急發出聲明稿,表示歉意。聽起來危機處理的速度還滿快的,但壞就壞在,NIKE多說了不該說的話。

  例如,負責此活動的NIKE經理黃湘燕表示,他們不覺得活動設計有問題,也有人覺得看一眼喬丹,此生足矣。活動好壞見仁見智,但這時候說這句話,完全是忽略人性,簡直讓球迷氣死了。

  外商遇事往往先問法律上站不站得住腳,再考慮別的,對有理的事則堅持到底。NIKE也有這種血液,廣告標語還是「Just do it」呢﹗然而台灣是個「搏感情」的社會,以情理法來看,NIKE也許在「理法」上沒大錯,但是「情」肯定大有問題。

  為了平息眾怒,NIKE 24日再次發出聲明,除了持續表達歉意,那700名入場球迷,將獲贈一張喬丹限量絕版海報﹔下次有NBA球星訪台,他們也能優先入場。這個善意不被球迷領情,被解讀成拿有價物品來摸頭、搪塞,引起更多反彈。有球迷嗆聲,如果拿到海報,要當場撕毀表示抗議。

  這時台北地檢署也來參一腳,主動調查事件是否構成詐欺,為媒體再添火辣題材。
25日,行政院消保會邀NIKE、消基會、體委會、公平會、法務部等單位召開緊急集會,要求NIKE提出更有誠意的補償方案。NIKE提出加送第1代復刻板喬丹籃球鞋給這700位球迷的想法,各單位達成共識後,由消保會秘書長楊美鈴在下午3點對外宣布。

4.
一場不該辦的記者會

  NIKE的公關公司楷模公關,本來覺得該在3點開記者會,同步回應消保會,但因NIKE來不及向美國總部報備而作罷。NIKE由於處處需要與總部溝通,雙方又有時差,所以對新狀況的反應速度不夠快,這也是他們的敗因之一。

  一路被追打的NIKE,想在26日辦記者會主動說明。楷模知道媒體需要認錯的畫面,建議NIKE屆時鞠躬致歉,但NIKE認為道歉有分別,不希望鞠躬畫面被濫用,所以拒絕。
沒有新資訊、新畫面,媒體勢必再次失望,楷模建議不要辦記者會,但NIKE仍想辦,楷模只好帶著「慷慨赴義」的心情,在25日傍晚開始聯絡媒體。

  沒想到,消基會25日下午已召開記者會,提6大主張,包括要求NIKE道歉、台灣球迷不是次等消費者、全額退費、公開與喬丹的契約書、此活動不當獲利應理賠給消費者。

  知道這個消息後,NIKE頓時傻眼﹗消基會代表早上和NIKE一起開協調會時,對送球鞋的結論並沒有異議,NIKE無法瞭解,他們怎麼突然翻臉了。
隔天的記者會,因為消息已經發出去,決定照辦。NIKE在那時還很相信,台灣的媒體會聽他們的解釋。

  26日下午,定調為「說明會」的記者會上,NIKE經理黃湘燕坐著表示,只針對「部分感到不滿意」的球迷表達歉意,當場被媒體質疑缺乏誠意。後來行銷協理胡山明站起來改口,願意向所有不滿意的球迷致歉,但是仍不承認活動安排有錯,也沒有鞠躬。

  「部分」兩個字,其實是NIKE委任律師建議的底限。這位律師之前與消保會協調時,姿態很高,一直強調「沒有錯,為何要認錯?認了錯,豈不牽涉法律責任?」

  NIKE避重就輕的回答,讓記者們很不高興,台北市籃球記者聯誼會最後決定全體退席。此外,消基會表示,NIKE如果兩天內再沒有善意的回應,他們將請義工到門市勸大眾不要買NIKE產品。

  就這樣,劇情每天都有新變化,民怨一點一滴增強,NIKE形象更是大大受傷。甚至有記者爆料,中華男籃的隊服將拿掉NIKE標誌,而這根本是半年前就決定的事,整個社會都瀰漫著追打落水狗的氣氛。

  事情該怎麼落幕呢?政大廣告系副教授劉美琪認為,媒體和大眾需要一個出口,得有人承認錯誤,才能保護NIKE品牌。

5.
不夠尊重公關專業

  過去幾天,楷模幾乎只是媒體聯絡的執行者,NIKE有許多會議都沒找楷模商討。NIKE總經理林欽禮和行銷協理胡山明都是香港人,又不夠尊重本地公關公司的建議,難怪一路錯估情勢。

  26日的記者會結束後,NIKE終於把姿態放低,主動問楷模﹕「我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楷模建議NIKE,如果沒有新東西可提出,要保持低調﹔如果能爭取到總經理鞠躬道歉,並提供更多補償,則盡快再辦記者會。

  27日上午有3名球迷響應「包圍NIKE」的活動,來到NIKE辦公室樓下。NIKE請球迷進來商談後,深切的感覺到,他們做這麼多,球迷卻沒有什麼感覺,看來一定要有大動作。NIKE晚上和美國總部開會後,10點請楷模發出隔天開記者會的邀請。

  於是,媒體期待已久的道歉畫面終於在28日上場了。首次出面的NIKE總經理林欽禮,向全台球迷、消費者鄭重鞠躬道歉,請大家給NIKE一個機會。

  林欽禮並宣佈,除提供700名球迷絕版海報、復刻鞋、NBA球星訪台的優先參加權,5月1~22日買喬丹產品者,可憑發票無條件退費。此外,NIKE將認養30個社區籃球場。

  預計當天前往NIKE賣場抵制的消基會,因此取消了活動。原本要到NIKE大樓燒球鞋的台北市議員鐘小平,最後也沒有行動。NIKE的這些動作,如果5天前就做,也許危機會變成轉機呢﹗

創意凌駕消費者關懷

  跟NIKE合作過的公司都知道,NIKE聰明、自信、主導性很強,要求很嚴格。這個危機雖處理得不好,但NIKE並沒有把責任推給喬丹、賴聲川或楷模公關,他們始終是概括承受。至於NIKE經理黃湘燕,因事件處理不當、愧於職守,已主動向林欽禮請辭。

  NIKE一向尊重活動承辦人,有什麼創意就「Just do it」﹔黃湘燕也求好心切,想做出和北京、香港不同的活動形式。勇於挑戰與創新的「Just do it」文化,本身沒有問題,但這次在消費者心理的關懷這方面功夫實在不夠。

  無論如何,延宕一週的喬丹快閃事件終於落幕了。高傲的大品牌NIKE在這個事件中,被媒體、球迷、消基會、地檢署、籃協圍剿,連經銷商都跳出來抱怨NIKE平常姿態太高。如今利空出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他們真能虛心改進,也許會成為更強的企業。

  3場記者會,1場喬丹快閃,1顆不體貼消費者的心,1個消費意識高漲的社會,造就了台灣近年來最精彩的企業危機處理案例。像喬丹和NIKE這樣被神格化的品牌都會跌倒了,企業還能不把消費者需求放在心中嗎?

一刀兩仞
新聞自由,還是媒體暴力?
 
  26日的記者會上,媒體輪番對NIKE說﹕「這是你們最後一次機會,這次不道歉,下次下跪也沒人理了﹗」「誰該對此事負責下台?」「總經理怎麼沒來?沒有誠意?」逼問的口氣,半脅迫式的提問、直接開罵、諷刺的言語,都讓人不敢招架。這到底是新聞自由,還是媒體暴力?

  媒體就像蒼蠅,需要畫面和立即回答,特別是很少查證資料正確性的電視記者。

  在NIKE這個案例中,記者一心想要「鞠躬認錯」的鏡頭。發現得不到後,「對此事深感抱歉」變成「沒有道歉的誠意」,沒有鞠躬道歉就變成「腰桿子硬」。有的記者本身就是球迷,更將自己的情感投注在報導中,過度放大。

  球迷逐漸提升的憤怒,是因為事情真的這麼嚴重,還是被記者「詮釋」出的真相所影響呢?
 
公關幕後專業的醫生不為自己的小孩開刀
 
  當優識公關總經理何伶華知道NIKE的公關公司是楷模,馬上喊了一聲「唉唷﹗」語氣驚訝不已,她一直以為這個事件沒有公關公司在幫忙。

  事實上,楷模有很多建議並沒被採納,公關專業可說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公關公司畢竟只是外部顧問,沙盤推演之後,最後要做決定和負全責的還是企業本身。當客戶低估輿論的力量,公關公司應該為了捍衛專業而和客戶力爭到底嗎?在這個案子中,顯然楷模並沒有。

  有位公關業界人士表示,專業的醫生不會為自己的孩子開刀,好的外部顧問應該客觀、冷酷、果決。她覺得楷模已經和NIKE合作5年,對NIKE太有感情,太從NIKE的角度看事情,因而影響了判斷品質和應有的堅持。在情緒上,楷模是值得同情的﹔但專業上,楷模或許是需要反省的,雖然誰碰到NIKE這種強勢的客戶,可能都只能妥協或分手。《消息來源:動腦雜誌338期/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