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0)人心不足蛇吞象,小時候聽到這諺語只感到可怕,後來發現「小王子」裡也有這中外相同的說法,只是用一個帽子般的圖像呈現,好像可愛許多。我認為,人對於故事的需求,也是極為貪心的。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181901/)

(2024-04-10)大腦是貪心的,心更不滿足
人心不足蛇吞象,小時候聽到這諺語只感到可怕,後來發現「小王子」裡也有這中外相同的說法,只是用一個帽子般的圖像呈現,好像可愛許多。我認為,人對於故事的需求,也是極為貪心的。

你只要看看孩子的反應就知道,當我講一個故事,開頭只要孩子們聽過,他們一定馬上反應,大喊「聽過了啦」,「唉呦,後來他就吹笛子,大家跟著他走」…,此起彼落的抱怨聲,讓人好沒面子。

你的故事,是不是也是這樣呢?想像當你的廣告在電視上在網路上播放時,螢幕對面的觀眾也是這樣的反應,「唉呦老梗」、「好無聊噢」,雖然你看不到聽不到,但不是很不愉快嗎?

人們喜新厭舊,期待著迷、引人入勝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耐心,跟孩子一樣,甚至比孩子更煩躁。因為大量的資訊刺激,他們的胃口變得比以前更大,渴望被啟發,期待被感動,我們比起以前的說書人,更要有點東西,否則,你以為你是隻大象,但人心會把你吞掉,不見蹤影。

你給的,不一定得是人們要的,但該是好的
儘管現代的人們習慣大量激烈的聲光效果,但我不認為我們需要給出的,就非得是那樣驚世駭俗,卻沒有太多深刻肌理的東西,3D只是種效果,但比起格林童話故事,可能在人腦海裡還沒那麼立體呢。

特效會消失,尤其當周圍都是特效時,你的特效就沒那特別了,頂多只能叫做效果,而且對人們可能沒什麼效果。

當然我們得更努力,因為要和世界上那麼多的聲光效果競爭,但還好,說故事是項古老的技藝,我們可以倚靠彼此的盼望,在人的腦海創造出新的記憶,因為科技雖然會進步,但人性和五千年前是一樣的。

你有什麼新觀點?
一般麵包吃了會飽,但精神食糧就不一定,世上多的是貧乏的精神食糧,差別可能不是在於量而是質。關於精神食糧的質與量,比喻實在太多,我覺得最爛但也最容易感受的是,一百個醜女和一位美女在腦中創造的風景,或者,避免性別歧視,可以改成一百個醜男和一位帥哥,當然也可以為了避免流於表面外型淺薄,可以是一百個笨蛋和一個天才創造的風景,總之,一個新觀點抵得上一百個老梗。

新觀點,可以是不同的視角,也就是來自不同的角色看世界的結果,所以我鼓勵大家多做練習,你可以把自己的觀點當做最後才要用的觀點,每天強迫自己從別人的角度想事情,這是一個簡單但實用的技巧。

坐上計程車時,試著從駕駛座看你搭車這個事件,你會用什麼言語描述這過程呢?你會怎麼從這個乘客的談吐和目的地來推測判斷他的故事呢?或者你也可以,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客觀地來看你和司機的互動,描繪一段萍水相逢,還是外星異種生物接觸?總之,去鍛鍊自己說故事的肌肉,它就會越長越大,讀過生物學的人都知道,成熟的生物,細胞數不會增加,換言之,我們其實不是長肌肉,而是藉由重量讓他收縮的同時,細胞本身變大,想變成故事界的大人物,好消息是你不必靠身家背景,更好的消息是,你可自主訓練。

當然你的觀點也不盡然非得是人,你也可以是那部車,也可以是那個紅燈號誌,
光去找尋並選擇不同的敘事觀點,就可以增加你的創意自由度,我們說一個人聰明,有時不是說他知道很多事情,而是他的大腦柔軟度可比奧運體操選手,

更進一步說,重點從來不是說故事的技巧,而是你能不能愛人如己,當然這樣一個目標是很難達成的,但是當你越能去理解體諒別人時,你的故事就越有愛,就越能在細節處打動別人,因為你不再只是你,你可以是他人,一個心裡有他人的人,這樣的人,就算不是人見人愛,講的故事一定有愛。

要是你可以試著去描述,並同理你的敵對者的觀點,那麼你的說服能力一定更強,嚴格說來,你就無敵了,不是因為你很強壯,而是因為沒有敵人。我們總是捨不得自己輸,所以就無法贏,但在說故事的領域裡,其實,只有誰能感動更多人,誰的觀點較新,誰的觀點叫心聽話,誰就是較棒的說書人,沒有競爭,沒有對抗,只有誰是有心血管疾病,狹心症,誰較難成長進步。觀點的選擇來自心境

你越理解人,人越想理解你。
故事競技場上,體諒是最強壯的體能。

越能創造困境,越沒有困境
故事的說法有很多種,但基本上都是一個追尋的過程,也就是主角有一個目標,但因為怎樣的困境,所以他必須要克服,而克服的過程裡,他又會經歷怎樣的挫折,終於在經過犧牲嘗試後,得到美好的結果。儘管這美好的結果,不一定是主角原先所預期的。

這是基本的戲劇理論,也幾乎可以套用在你看得到的各個故事上,包括從小到大看的童話故事,當然重點在於你的故事有沒有靈魂,而靈魂就在困境裡。(這算哪門子名言?不知為何會有掉入火坑的視覺聯想?)

你想凸顯主角人物的性格,首先,當然不是要想困境,而是要想清楚你想傳達他的哪種特質,是誠實呢?還是勇敢?或者是樂觀,總之,想清楚你要表達的是什麼,不要急著去想故事,知道你要對話的點後,才去思考故事,萬事起頭難的意思,不一定是起頭比較難,而是起頭很容易搞錯方向,當你確切知道想傳達品牌的哪個特點後,故事才有機會開始發想。

疾風知勁草,路遙知馬力,這話一點也不錯,而那基本上就是說故事的核心價值,藉由困境好讓故事主人翁(不一定得是人)在這個環境裡的反應,表現出你想要人們記住的特點,而且最理想的方式,是不要直接說出那個特點,讓人在看完故事經過之後自己聯想到,一來他們會覺得更有成就感,二來才不會流於政令宣導,這會是比較高明的作法。

什麼是政令宣導?就是簡單地陳述這人物有多成功有多麼棒,對世界有多大的貢獻,放心好了,我們都知道過去的政治領導人多常用這樣的方式,也知道那效果有多麼地邊際效用遞減。

當然你的目的是想呈現一個角色有多完美,但直說不是無妨,而是大忌,誰都不喜歡老王,我說的是那個賣瓜又自誇的,所以,你要試著去呈現的是這角色的軟弱,沒錯,軟弱,而不是無敵鐵金剛般的堅強,因為你要對話的對象不是三歲小孩,每個人都知道堅強是怎麼回事,就是在每次動搖的時候,還是選擇不動,而動搖的時刻,才是最能體現人性光輝的時刻。

把掙扎給放大,把捨不得犧牲的捨不得給表現出來,才會讓主角像個人,也才會讓人願意看下去,因為覺得對方像個人。這絕不是說人們喜歡幸災樂禍,而是人們尋求理解另一個人的遭遇,藉由同理心,讓他們也看到自己的生命有機會有意義。

因此在創造人物的困境時,一定要務求真實,你可能會說,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困難,怎可能不真實?因為你在述說故事,所以很容易便會想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總想隱惡揚善,卻忘了痛苦、失敗、想放棄、想犧牲別人都是人性必要之惡,有了這些,人物才會立體,才會像個人,而只有真實原味才有機會感動人,必須經歷過那許多的掙扎,也就是說,當你讓對方的七情六慾被看見,在最後這個人物的選擇才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