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9)下半年對電商而言是重要戰場,而因為通膨使消費者較為理性購物、購買前傾向「三思」,那麼如何找出這一群最接近結帳的消費者並向他們加強溝通呢?

(圖片來源:adGeek)

(2023-09-19)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調查,排名前3的購物節分別為雙11、雙12和618購物節,且台灣網友2022年在電商購物節的平均消費金額為21,728元,較2021年成長44%。

顯見下半年對電商而言是重要戰場,而因為通膨使消費者較為理性購物、購買前傾向「三思」,那麼如何找出這一群最接近結帳的消費者並向他們加強溝通呢?

對電商而言,將消費者導向漏斗深處的「轉換」與打開漏斗上方的「開源」是促使行銷漏斗運作的兩個引擎,而根據調查機構Statista統計,近年全球的網路消費者的「棄車率」高達70%,且比率不斷上升。

運用數據一次擊破「只逛不買」與「新客難尋」的電商痛點,透過3個步驟,幫你在茫茫網海中找到「對的」消費者:

1.看徵兆:3大瀏覽指標,找出對品牌有興趣的消費者
在數位行銷的世界也有類似行為,我們可以藉由觀察商品網站的使用者行為數據,篩選出對商品有較高興趣的潛在消費者。

根據長期觀測知名美妝品牌網站數據,發現以下重要瀏覽指標:瀏覽天數達3天、瀏覽次數達31次、停留時間超過5分鐘,只要同時符合這3個指標,代表該使用者對商品的興趣是所有進站者中最高的,才會三不五時進站瀏覽,看的比別人更多次、停留更久。

2. 加好感:出現這些行為,代表消費者對你有興趣
對品牌而言,受眾輪廓設定地越清晰,就越有可能以合理行銷成本獲取高潛力顧客。

透過「購買正向條件」,為美妝品牌篩選出高潛力受眾,分別從瀏覽行為、產品面向、媒體來源及媒體活動設定條件,符合越多正向條件的使用者就加越多分,例如14天內停留5分鐘以上、14天內關注過面膜類產品、14天內透過EDM進站或14天內透過LINE官方帳號進站者,他們正向係數都較高,累加後得出一個分數例如最後得分97分的人是高度可能成交的顧客,反之,負向條件則會扣分,例如30分的人很可能不會購買商品。

3.好好找:將「對的人」擴大成「對的人群」
經過前面2步驟的篩選機制,已經能有效地找到對品牌有高度興趣的消費者,接下來只要從「人」追「人群」,就能篩選出源源不絕的高購買潛力受眾。

只要將前面2步驟得到的名單,針對「再行銷(Retargeting)」和「類似受眾(Lookalike)」名單投放廣告,就能夠獲得既有客持續購買(再行銷)或引入新流量(類似受眾),簡單將對的人擴大成對的人群,且產生的名單仍可再投入前2步驟中循環利用,經過AI演算後能夠更鎖定高購買潛力客。

有了以上3步驟,電商大檔與購物節不需煩惱如何留住進站顧客,或是找到更多的新客,更重要的是,能夠更清晰地偵測到站內顧客的「消費意圖」,更了解會員樣貌,未來也可做更多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