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8)美國大學研究發現,飲食以植物類為主,會減少發生心臟疾病、心臟疾病死亡以及各種癌症死亡的機率…
(2021-10-18)美國約翰霍普金斯 (Johns Hopkins) 大學,研究食物與心臟疾病的關連,吃的食物大部分是植物類,會減少 16% 心臟疾病的機率,以及 32% 心臟疾病死亡的機率,同時也會減少 25% 因各種癌症死亡的機率,這是與吃的食物大部分不是植物類的人,比較的結果。這項研究從 1987 年延續到 2016 年,從美國東、中、西部共取樣 12,000 成年人,經有經驗的人詳細詢問飲食的幾十項細節,然後追蹤所得到的結論,取樣的當初都沒有任何心臟疾病。
植物類食物仍分健康與不太健康的類別,蔬菜、堅果、全穀類、水果、豆類、菜油、茶、咖啡,都是健康的植物類食物;而果汁、加工製過的穀類、馬鈴薯、加糖的飲料、甜點,則屬於不太健康的食物。研究人員強調,不必立刻改必變飲食習慣,甚至放棄肉類,只要盡可能多吃植物類食物,少吃動物類食物,就可以增加心臟的健康,這與以前的各項研究也都一致。至於飽和與反式脂肪,仍要避免,而乳製品與蛋類或有影響,但遠不及肉類、特別是紅肉來得大。這是美國心臟協會兩年前的研究報告。
阿拉巴馬 (Alabama) 大學的預防醫學院,今年夏天發表了一份同樣是食物與心臟的研究報告,主持研究的 James M. Shikany 教授認為,食物可能改變心臟病的猝死,所以食物是一個危險因素,我們務需控制。這項研究是以美國南方型、與地中海型飲食的比較,結果發現經常食用南方飲食,有較高的心臟猝死機率;遵照地中海飲食的規範,心臟猝死機率就低很多。
美國南方與地中海食物的差別,簡單的說可以用飽滿與清淡來形容。南方食物有較高的油脂,像油炸的食物,以及加工肉製品,蛋類,動物內臟如肝臟,加糖的飲料,吃了會感到飽滿。而地中海型的飲食,則包括大量的蔬菜與水果,以及魚類,全穀類,豆類,僅有少量的肉類、與奶類,吃了感覺清淡。各式飲食的喜好與感覺因人而異,但 Shikany 教授說,朝向地中海式來改善飲食習慣,可以減少心臟病猝死的機率。
這項研究,以地域與族群的中風原因為主題,以 2003-2007 年間的 21,000 名自願者為研究對象,年齡在 45 歲以上,其中 56% 為女性、33% 為非裔、56% 從南方選取,美國東南方包括阿拉巴馬的八個州,有高比例的中風死亡率,被稱為「中風帶」,所以研究南方食物更具意義。心臟猝死是因為心臟突然失去功能,可能在症狀出現後一小時之內失去生命,據美國心臟協會 2019 資料,美國每死亡 7.5 人其中就有一名是心臟猝死。
這 21,000 名研究對象,包括已經有心臟病史的人,開始的時候做過詳細的問卷調查,包括 110 種食物食用的頻繁與份量,然後每半年做一次心臟檢查,經過將近 10 年追蹤,結果有 400 名心臟猝死。所得到的研究結論是:經常習慣於美國南方式飲食的人,較最不常用這類飲食的人,多了 46% 心臟猝死的機率;最遵守地中海式飲食習慣的人,較最不遵守這類飲食習慣的人,少了 26% 心臟猝死的機率。
研究人員另外強調,地區性的飲食型態並不代表是地區的專屬特質、甚至是驕傲,而需要進一步探討這一地區為什麼會發展出這類型的飲食慣,更需要進一步透過族群、倫理、社會經濟各組織來研究,使改善成更健康的飲食習慣。研究報告發表在今年 6 月 30 日美國心臟協會期刊。
英國里茲 (Leeds) 大學的食物研究,雖然與心臟無關,結果卻更驚人。如果每天吃一份加工肉製品,約 25g(25公克)相當一片燻肉 (Bacon),就有 44% 的機會發展成失智症 (Dementia)。幸好又發現如果食用沒加工過的肉類,就有保護作用,每天吃 50g 不加工的紅肉,反而減少 19% 發展失意症的機率。所稱的加工肉製品,包括燻肉、火腿、香腸、肉類派、烤肉串、漢堡、炸雞塊.....,樣數還真不少。
研究的對象,是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 40-69 歲的 50 萬參與者,這些從 2006-2010 年收集的資料,包括營養、生活方式、藥物使用,用來研究遺傳與環境對疾病發展的影響,研究人員把肉類的食用分成六類,以八年的追蹤,結果發現了 2,896 失智病例。這些病例多為年老、窮困、教育程度較低、吸煙、少運動的男性,而這些人也正是加工肉類的高用量族群,攝取高能量、高蛋白食物,趨向肥胖的人。研究報告發表在今年 7 月 1 日的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美國心臟協會建議的飲食方式: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低脂蛋白、魚類、豆類、堅果、非熱帶蔬菜油,少吃飽和脂肪、鹽、添加糖的飲食、加工製的肉類。這也是大家早就知道的健康飲食方式,雖然知易行難,但也不必等到心臟病發或失了智才後悔。
本文取材自2021年10月17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226)」:清淡飲食的醫學肯定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