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有人說現在的美國是就業天堂,因為從沒有過這麼多職位等著填補,人力短缺嚴重讓人首先想到失業問題。話雖不錯,卻出現了相反現象...

(2021-09-14)有人說現在的美國是就業天堂,因為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職位等著填補,共有1,100萬個空缺,人力短缺這麼嚴重,讓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失業問題,至少可就此解決一大部分。

話雖不錯,卻出現了相反現象,有840萬人反而沒有工作,或者說不去工作。除了想工作但找不到的傳統失業,很大一部分是不願工作、不想工作,成為疫情下的經濟型態。像服務與零售業要跟人接觸,增加染疫危險,就寧可辭去工作,有的接獲政府多種紓困補助,可暫時維持生計不必工作。

 

在疫情震盪下的經濟,除了很多從實體改變到線上,也給大家時間思考,每天繁忙的通勤上下班、做同樣的工作,一線兩地的生活在昂貴的城市,是否值得?

被迫離職的人就暫時不去找新工作,而幸運能居家工作的人,絕大多數不願恢復疫情前的工作型態,如雇主要求寧可辭職。更有居家線上同時為不同雇主工作,轉換異地、甚至跨國工作,也不必搬家。居家工作在疫後是否繼續或部分繼續,勢將影響雇主對經營型態的重新思考。

今年8月有23萬人重返職場,卻較彭博社預期的73萬人少了50萬。旅遊業與娛樂業平平,但餐飲業仍有560萬人無法工作,或因餐廳歇業、或改為外帶,大幅度裁減人力。並非所有的人都恐懼疫情,美國普查局另有因恐懼疫情不去工作的統計,從2020年7月4日到2021年8月31日,人數最多是去年7月的620 萬,然後一直下降到今年8月初的250萬人,再升到8月30日的320萬人。

普查局的許多數據證實,目前的情況是供應問題,不是需求衰退,據聯準會的Beige Book指出:工作人力的需求仍持續增強,但廣泛的勞力短缺,限制了就業、並阻礙了經濟活動。又有經濟學者認為整體人力需求維持強勁,Delta病毒僅是人力市場復甦的臨時挫折。

高頻經濟公司(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經濟學家Rubeela Farooqi則認為,變種病毒可能糾纏到9月,要看對健康狀況與學校開學的效果,這對勞動的供需兩面都有影響。

說起來疫情還是主要關鍵,餐飲業受創最重,一家速食店的招牌吸引了不少人,「我們短缺人手,請給盡力來為你服務的人一些耐心。」一家漢堡王商標牌子下面寫著:「我們走了,抱歉造成大家不便。」這家店9名員工全數離職。有電台主播也說政府給大家太多的救助,有的甚至高過基本工資的正常工作,這些救助讓人不去工作,誰還願意工作?「沒有人願意工作」的耳語與標語,從今年4月就隨處傳遞。

大西洋(Atlantic)雜誌報導,不僅低薪的人盯著門看,今年4月就有70萬專業與商業服務的白領階級對工作現況不滿、對未來渺茫,而辭去工作。在專業領域,每10個人就有4個人想離開目前的職位。

這篇報導說,放棄或離職,在一生中可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因為象徵悲觀、懶惰、缺乏自信,但在勞動經濟意義正好相反,代表在工作群中對未來樂觀,渴望做新的嘗試,並有自信的去跳船,不但不會淹水,而且能跳到更好更富裕的船上。

一些雇主歸咎於政府的紓困與失業救助過於慷慨,減低了就業意願,這一說法,經濟學者仍在辯論。有的州提前停發失業救助,與未停發的州相較,就業情況幾乎相同,說明救助並未阻礙就業。

有的學者認為,即使紓困等救助讓人延緩重返職場,這也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多一點時間從弱勢的就業市場,找到更合適的工作,而從長計議我們需要更好的平衡,大家才能發揮專長。9月份許多救助結束,預計或有100萬人重返職場。

疫情確實改變了大家對工作的看法,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以及怎麼樣運用時間,這一思考對零售與服務業的工作者格外凸顯,人僅活一次,為什麼要拘束在一個既無使命與影響、待遇與福利又微薄的工作環境?所以不是不要工作,是要一個有質量、有品質的工作,疫情結束之後,更需要有工作能力的人來主導經濟復甦,他們佔有優勢來選擇工作類別、薪資、工作時間、與福利。

要這許多工作潛能發揮出來,恐怕要等到疫情告一段落,把病毒消滅,或者是與病毒共存。


本文取材自2021年9月12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221)」:粥多僧少的美國職場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