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社群即電商」將成主流?Instagram、TikTok與Snapchat力推站內購物;沃爾瑪推自有DSP,插旗數位廣告市場,本週新鮮事?

焦點一:「社群即電商」將成主流?FB、IG、TikTok與Snapchat力推站內購物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滑Facebook與Instagram,看到廣告貼文或網紅推薦,而對某項產品產生興趣;這時候,你可能點擊廣告、連結到品牌網站,抑或默默退出App,轉往Google搜尋⋯⋯如果,能直接在Facebook和Instagram上完成購買與結帳,該有多好?

 

你的心聲,社群平台都知道。據統計,近40%的商家投入社群,發展行銷和銷售,87%網購者認為社群媒體對他們的購物決策產生影響;有鑑於此,各大社群平台紛紛邁出腳步、發展電商功能,終極目標是讓用戶在平台上完成一條龍的購物流程、完善購物體驗。

Facebook早在2018年推出Marketplace功能,供賣家展示商品,並於2020年進一步推出Facebook & Instagram Shop及歐美地區的Checkout結帳功能,吸引品牌商家進駐、方便用戶查看更多產品資訊並連結至官方網站,甚而直接在平台內完成購買。

近期,Instagram進一步推展電商業務,自 8 月24日起開放「商店」頁籤中的廣告版位,允許品牌付費以出現在商店列表中顯眼的位置;另一方面,自9月1日起於美國推出為期10天的直播購物,展示其電商工具的進展,此波活動與特定品牌合作,用戶可在觀賞直播的當下購買喜愛的商品。


(圖片來源:Instagram)

不只是Facebook,TikTok、Snapchat等社群巨頭也如火如荼地推廣自家電商功能。TikTok於去年底與美國零售霸主沃爾瑪展開合作,用戶可於影片中點擊商品標籤,並於TikTok App內連結至沃爾瑪購物頁面、完成購買;8月底,TikTok進一步宣布與電商架站平台Shopify合作,讓商家在TikTok個人頁面中新增購物頁籤,以便用戶完成選購與結帳。

至於Snapchat則與電商巨擘亞馬遜合作,於8月26日更新了App介面,將「掃描購物」功能添加至用戶主頁,用戶掃描一件物品等,App即會跳出亞馬遜中類似的商品;Snapchat也推出AR試妝功能,讓用戶使用相機便可看看品牌的不同口紅色號在唇上的樣子,並決定是否購買。

Reference:Instagram Launches ’10 Days of Live Shopping’ Event to Showcase its Evolving eCommerce ToolsSnapchat Announces New Updates for its Scan Tool, Including New Scan Shopping Options


焦點二:零售巨頭沃爾瑪推出自有DSP平台,挾大量用戶數據插旗數位廣告市場

美國連鎖超市之王、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近來力拼數位轉型,全力擴展不同業務觸角,不但推出會員訂閱制「Walmart+」、企業配送服務「GoLocal」,抗衡電商巨頭亞馬遜;今年初,沃爾瑪更將旗下的數位廣告業務更名為「Walmart Connect」,進一步強化戰略願景,致力於運用創新廣告解決方案加上龐大顧客數據資料庫,幫助品牌有效接觸1.5億潛在客戶。

據悉,沃爾瑪2021年Q2的廣告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95%,活躍的賣家數量更提升了170%,並以墨西哥、加拿大、印度、智利等地區增長最為明顯。

沃爾瑪的數位廣告業務正如火如荼發展中,8月底,沃爾瑪與全球最大需求方平台The Trade Desk合作,宣布引入自家的需求方平台(Demand-Side Platform,DSP),並將於10月底前向部分品牌與供應商開放,協助廣告主趕在美國購物節慶旺季(感恩節、萬聖節、聖誕節等)前,透過沃爾瑪DSP創造新效益。

廣告主一直以來用以追蹤消費者的第三方Cookie將於2023年底走入歷史,沃爾瑪DSP借助The Trade Desk的強大技術力,串接自家線上、線下的第一方大規模客戶數據庫,想必將成為廣告主的新熱點,未來發展值得密切關注。

Reference:Walmart Connect Launches Its New Demand-Side Platform, Walmart DSP, To Expand Its Off-Site Media Offerings at Scale


焦點三:避免「雙標」負評,蘋果iOS 15主動詢問用戶是否同意Apple推送個人化廣告

iOS 14隱私政策於今年4月上線,要求App必須主動跳出視窗,詢問用戶是否同意應用程式商追蹤其個人數據,以投放個人化廣告。此一政策一出,半數以上用戶選擇「不」允許App追蹤,使應用程式商精準投放廣告及衡量效益的能力大幅下降,引起Facebook等企業不滿,其中不乏「蘋果自肥」、將推出自家的廣告產品等質疑。

事實上,Apple的App Store等自家應用程式便是「預設開啟」追蹤用戶數據,並向用戶進行個人化推薦。

就Apple立場而言,其所搜集的用戶資料屬於第一方數據,有別於App端的第三方追蹤;然而,站在Apple所持的「隱私保護制高點」觀之,Apple自身應用程式「預設開啟追蹤」的特權仍引起不少爭議,例如德國廣告協會(ZAW)便發起控訴,指出Apple有違反壟斷法之虞。

有鑒於質疑聲浪四起,Apple iOS 15的beta版本中也開始出現視窗提示,讓用戶選擇是否同意「在蘋果應用程式中開啟個人化廣告」,目的似乎是為了減少前述的紛爭,達到公平比照第三方的效果。

直得探究的是,根據iOS 14隱私政策中的ATT架構,第三方應用程式跳出的通知必須明確詢問用戶「是否願意被追蹤」,然而Apple自己的提示則是詢問「是否開啟個人化廣告」,用字遣詞上的差異也使得這項舉措的公平性有待商榷。


(圖片來源:Twitter)

Reference:With iOS 15, Apple Will Get Permission Before Serving Its Own Targeted Ads


焦點四:不是所有人都愛「限時動態」!LinkedIn宣布終止Stories

社群平台崇尚「致敬」,任何火紅、博得喜愛的功能,很快就會遭到不同平台「採用」,例如今年初「Clubhouse語音社群」爆紅,Twitter、Facebook、LinkedIn便在半年內火速上車,紛紛推出自家的「類Clubhouse功能」。

另一個更有感的例子則是「限時動態」,此一功能首先由Snapchat推出,並在2016年由Instagram發揚光大,眼見Instagram透過限動獲致莫大成功,Facebook也將其加入主應用程式當中,其後Twitter、LinkedIn、TikTok,甚至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都加入限動的行列——然而,不同的平台生態,可能使同樣的功能走向迥異的結局!

繼Twitter於7月14日宣布移除Fleet限動功能後,LinkedIn也於8月31日表示將在9月底前停用平台上的限時動態功能。這個發展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從平台特性來思考,LinkedIn屬於專業人士匯聚所在,主要用以發展人脈、展現專業知識與技能,而非「分享生活」。

LinkedIn產品總監也坦言:「在開發Stories時,我們假設用戶不希望非正式、輕鬆的影音出現在個人資料中,因此Stories的時效性可以幫助減少用戶發布短影音的障礙;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用戶更傾向製作較長的影音,以更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展示自身專業。」

Twitter與LinkedIn紛紛在限動領域落馬,也昭示了跟風「致敬」的可能風險,社群巨頭們仍須考量自家平台的用戶組成與習性,來發展合用的功能;而這也不禁讓社群圈好奇,遭大舉複製的「類Clubhouse功能」,將走向何方?

Reference:LinkedIn gives up on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