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大家都識字,為什麼你是文案?這是任何一個文案都得面對的挑戰,也是每位客戶沒說出但放在心裡的奇妙疑問...
專業人士
當我在當文案時,常會面對一個挑戰。
就是大家都識字,那,為什麼你是文案?
這是一個任何文案都得面對的挑戰,也是每位客戶沒說出但放在心裡的奇妙疑問。
當然,這個疑問,最理想的狀態,是作為一位文案的你有答案。但很抱歉,我對自己也有這個疑問,一直到現在。
是的,為什麼是你?
為什麼是你可以決定這個作品的文字,憑什麼?
同樣的,這個問題,也可以拿來問任何人。包含文案指導、創意總監、執行創意總監、客戶、客戶的老闆、客戶的老闆的老闆、總經理、執行長、董事長……
噢,我剛在寫客戶的老闆時,誤寫成客戶的老伴,哈哈哈哈,也是有這可能。
我每個作品完成時,都會請教我老婆的意見,對於她覺得有問題的地方,我不一定完全採納她建議的修改方式,但我一定會進行修改。我稱之為「比老闆更大的老伴的意見」。
後來讀到,村上春樹寫小說也是這樣。
但話說回來,我們若是靠這營生,就是專業人士。你也可以說,職業人士。
就像村上春樹寫了一本書叫做「身為職業小說家」,表示他把寫小說當專業,甚至當職業,靠這養活自己和家庭。
以這為職業,就要有職業道德。
職人精神
台灣有段時間好愛談職人精神,在廣告公司裡,常常策略人員在Brief時不時就來給你一個「職人精神」,什麼車子、飲料、麵包……幾乎任何商品都可以下一個這樣的核心概念,一開始還好,後來我看了都有點厭倦,啊是沒有別人嗎?為什麼每個東西都職人做的,職人也太辛苦太忙了吧。
當然,會議的焦點就會開始轉移到討論什麼是職人精神,只是,嗯,對不起,我從二十年前入行,做一個茶飲料時,矇矇懂懂的我,就開始接受這樣的思想沖刷。(不好意思,我用沖刷這個字眼,因為我想到土石流,思想的土石流,流完什麼都沒有)
後來,我有點發現,只是提出「職人精神」的策略,其實有點沒有「職人精神」。
第一個,這是陳腔濫調,不知為何我剛又打成「長槍爛掉」,意思也有點接近,這把長槍已經爛掉了,畢竟,如我剛剛說的,這個策略我二十年前就聽過了,它沒有錯,但,也沒有多對。
用它來介紹一個商品,沒有錯,就好像用「我是人」來介紹盧建彰一樣,其實沒有多大意義。除非像以前有一句是「我是人,我反核」,它才展現進一步的主張,它才對閱聽者有意義。
冷知識:許多人知道「我是人,我反核」,但卻也不知道其典故,原來是因為當年馬英九總統曾經說過「我沒有看到有什麼人反核」,因此反核團體想出這句文案,好來對應,意思是「我是人我反核喔,別再說沒有人反核了」。
當然,反核擁核,並不在本篇討論範圍,重點是,比起哪一個立場,有個題目更重要,就是關於能源問題,你應該關心,反核和擁核都很好,最糟糕的是,你漠不關心。
第二個,其實,很有趣,就是假如每個商品都是職業人士所製造,那精神當然是職人精神啊。那,到底還有什麼好強調的呢?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很多職業人士,並沒有職人精神呢?這才是,我想提出的反思。
你是職業人士,那你的職人精神在哪裡?沒有職人精神,會不會根本就是缺乏職業道德?
我的意思是,假如你是文案,但你對於文字的接收,並沒有比一般業餘人士來得多,那,你憑什麼說你是文案?
同樣的,假如你是行銷人,你擁有對文案的裁量權,但你對於文字的品味,並沒有比一般業餘人士來得豐富,那,你憑什麼說你是行銷人?
這裡的業餘人士,沒有貶低的意思,純粹就是,並不是靠這個工作賺錢。就好像我是個業餘的籃球愛好者,我是個業餘的跑步愛好者,我不靠這謀生,當然,我就不需要過份要求我的專業能力,我只要享受比賽就好。
但作為一個專業人士,你不能只有享受你的專業權力,你要琢磨,你要吸收,你要比別人懂更多,你要不斷比別人更敏銳,你要無時無刻不在進步。
這樣說好了,你識字,別人也識字,那,你有讀比別人多的字嗎?
如果沒有,那,你缺乏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
我認識幾位職業運動員,當沒有比賽時,他們也會像一般人一樣享受生活,可是,無論如何,他們總是會把自己的身體準備在一個恰當的狀態,他們規律的自主訓練,小心翼翼的面對飲食選擇,他們認真保養自己的身體,當作最高優先順序,不輕易打亂那些規則,注意,那些全都是自主的哦,甚至他們會花自己的錢,請個人的體能教練,也聘用營養師評估,以各種科學方法,打造更好的自己。
我也認識幾位工匠,他們平常對於工作領域,不只閒雜人等不可以窺探,就算是再親密的家人也不可以隨便進到他們工作的領域,那是聖堂,不得冒犯,對於使用的工具更是高度看重,時時保養,不容許有一分一毫的閃失。
那你呢?你作為一個職業工作者,你又用什麼方式來保養你的職業技能,用什麼方式來精進你的專業學養?你有嗎?你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嗎?還是只是每天去上班,然後就抱怨而已?
那我跟你說,在世界的眼中,你也只是每天去上班,你未必是個稱職的工作者,就像一位麵包師傅,你只是有在做麵包,你並沒有做出令人驚豔的麵包。
我要說的是,如果你是一位要靠文字來決勝負的傢伙,那你的職業道德應該會要求你,大量且廣泛的閱讀,任何領域的作品你都該涉獵,不管電影戲劇音樂文學,只要以字作為表達創意的載體,你都應該接觸,不只接觸得頻繁,更要接觸得專精。
文盲
分享一個小事,我女兒今年剛滿六歲,是文盲。
但,她一天讀三本書。
你幾本?你一年幾本?你讀的只有工具書嗎?你對工具書的定義,是企管叢書嗎?
如果是,我覺得,要小心,你在一個危險的位置。
如果你識字但你不看書,那你和文盲的差異很大嗎?
如果你是專業人士但你不閱讀,那你和業餘人士的差異在哪裏,是名片嗎?只有名片嗎?
那付錢給你的老闆,可能會覺得你是薪水小偷。
那被迫接受你判斷進而製作行銷作品的從業人員,可能會覺得,你憑什麼?
那被迫接收你創造的行銷作品的消費者,可能會覺得,你憑什麼?
說不定,連文盲都會覺得,嗯,你憑什麼?
被浪費的時間
先說結論,從競爭態勢的角度來看,別人缺乏的能力,才會是你最需要盡快掌握的能力。
我自己是企管系畢業的,讀了夠多的商管書。很多寫得很好,但很多是後見之明,在那當下,沒有人確切知道該那樣做。而在他之後,你還那樣做,通常效用不大,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了,你再那樣做,只是東施效顰,別人還看不出你在笑呢,只看出你在假笑。
我自己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因此對於要看的書,格外的在意。我發現,一些當下熱門的商管書,你看了之後,可能效用不大。甚至,當作聊天的談話資料,都容易被當作平庸無奇。
我觀察到,許多現在媒體慣下的辛辣標題,也許搶到了一些流量,但失去的更多,品牌資產就隨著那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低俗,消逝了。然後那流量無法轉換成品牌,那真的很可惜。
同樣的,當環境變化快速,你現在學的、極度技術性的東西,很可能明天起來就沒有用了,而如果你還不是第一線的從業人員,你難免就會有那我之前在學什麼的喟嘆。我反而會尋求更加穩固有明確報酬的閱讀。比方說,文學。
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嗎?科技會進步,競爭狀態會改變,但人性不變。人在困境裡的反應,人在順遂時的表現,人對尋求其他人認同的渴望,人如何影響更多人?
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跟文化有關的藝術成就,全都在反映相同的課題,而且能夠精確反映人性,並且經過時間淘選,無論是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文學,都在幫你做功課,幫你面對你的消費者。你唯一要做的,只是去親近他。或者說補課。
對啊,我們成長過程裡,常常音樂課美術課被挪用去上別的了,我們對於藝術的理解程度,如果有對數學的十分之一,可能就很夠用了。或者說,花的時間有十分之一就好,就一定是個有內容的人了。
可惜的是,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在數學上,可是等到真的進入職場後,運用的數學少之又少,平日工作會使用到的數學,甚至可能小學就已經學完了。而文化底蘊才有機會讓我們碰觸到更深刻的人性,或者說,更直白的講,可以讓我們賺到更多的錢,我們卻對文化少了學習。
說起浪費,我覺得,這才真的浪費。尤其,從創意的觀點來看,當大家一窩蜂的時候,你反而要停下來,看看周圍到底有什麼東西,是大家都沒有去搶著拿的。從這角度來看,我認為,現在有意識地去認真學習文化,是有高投資報酬率的行為。
文學可能才是你的工具書
為什麼文化藝術有那麼多種,我會建議你挑文學呢?
是這樣的,和本篇文章的開頭有關。因為你識字。你也只識字。
我的意思,沒有別的,相較於其他領域,你完全陌生,沒有根基,進入門檻相對也就高了些。當然,別誤會,我不是說你就不該投入這些領域,如果可以,你當然應該更大量地想辦法涉獵,原因來自於,跟格鬥一樣,一寸長一寸險,你的武器比別人多樣,比別人特別,當然就有更多競爭優勢。
我自己現在週一要上電吉他課,週三有街舞課,之前還有空手道課,我接著想上太極拳。但你未必有這樣奢侈的時間,所以要思考有效率的學習。只是,因為就傳統的學習經驗,你比較習慣看書,因為你不會樂器,不會跳舞,更沒演過戲,沒做過雕塑,畫圖在小學之後就很少,藝術史也只有一點點背誦的淡薄印象。
但文學相對來說,進入門檻低,你習慣讀字,你也可以較快取得資源,而且,你已經習慣了。只是現在你要有意識地思考。
你不是為了拿到什麼分數,你是要更懂人,你是想更加有應變能力,好處理現在快速變化中唯一不變的人性。因為你知道你的東西不是要賣給AI機器,是人。小說、散文、詩都該是你的夥伴。
間隙
容我僭越,隨手舉個例子,長照眼看著是當代最有商機的產業,人們都摩拳擦掌地投入,但,我要請問的是,你如何有先機,你如何比別人更懂溝通?如果你自己還不是個被照顧者,如果你自己還不是個有經驗的照顧者。
對於生老病死,你自己又還沒全部走過一遍,你要如何跟人溝通,你要如何講到消費者的心裡去?我這邊建議,可以讀讀平路老師的書「間隙」。
平路老師在幾個月內發現肺癌,治療後追蹤,卻又發現乳癌,那些心理的轉折,面對疾病的挑戰,醫療現場的掙扎,甚至是對於自身生命的對話,她都以一貫冷靜又深入的文筆,細細地寫來。
我的意思是,你花大錢去找市調公司,希望能夠擬出一個恰當的行銷策略,可是你的受訪者大概未必經歷過癌症的挑戰,就算經歷過,也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好好地描述心裡深處那些幽微的聲音。
然後你卻天真的以為,從那些資料就可以找到影響人的話語,我要說的是,整個產業鏈,從上到下,如果每個人都只是處在一種想像揣測的狀態,那你對於成功的溝通,不也只是一種想像嗎?
我的意思是,一個創意人,沒有經歷,只有看著經由傳統的座談會形式生出的報告,那不是有種過分的天真,還有不道德嗎?是的,那些固定形式的座談會,通常討論的主題是消費性個人用品,比方說零食,「請問你一週吃幾次零食?」「你通常搭配什麼飲料?」
我的意思是,你怎麼會認為生死大事,和洋芋片一樣呢?
如果你不認為,那為什麼你獲得心理洞察insight的方式,一模一樣呢?
游泳者
我再舉個例。Levis'有個知名的廣告,游泳者,Swimmer。當年是我剛入行時四處傳頌的經典廣告,一個年輕男子,站在一戶人家的庭院裡,他望著游泳池,突然脫掉白色T恤,只穿著一條牛仔褲,跳入池中,旁邊人們驚訝。
一會兒,他從池的的另一邊爬起,跨過圍籬,走進另一戶人家,再度縱身躍入另一座泳池,嚇壞了正舉辦派對的賓客,他從泳池的另邊爬起來,還順手拿了杯雞尾酒,接著他又繼續走進了另一戶人家,經過了不同的人家,跳進不同的泳池,正舉辦婚禮的、貴婦在日光浴的、甚至跳進了園丁在整理的,隨著配樂拉到高潮,他持續跳入池中,帶著濕透的牛仔褲爬起。
最後文案出現”The more you wash them, the better they can get“
那時候,我看到的時候,覺得IDEA好棒,不但有屬於牛仔褲的美國生活集錦,而且有專屬品牌的態度,一種不羈感,帥極了。當時,我告訴自己,以後要做出這樣精彩的作品,不只好看,而且有影響力。
直到今年,2021,我讀了約翰齊佛的短篇小說集「游泳者」,意外地發現,原來,這支廣告幾乎就是被這篇短篇小說所啟發。而這篇小說是1964年刊登在紐約客上的。後來也拍成電影,再後來,於1992年被拍成Levis'最經典的牛仔褲501的廣告。
我一查,竟然還有幾篇論文是在討論這篇描述美國中產階級生活的短篇小說,引發當代文化變遷的商業作品。嗯,怎麼說呢?再跟我說讀小說沒用啊,你去跟那創造的幾千萬美金市場價值說吧。
你當然還是可以不閱讀。你當然還是有職業。但不要覺得你是有職業道德的。
好的,要給你看到最後的獎勵了,縮圖是我當年穿兔寶寶裝去提案
超熱的。
我是說,現場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