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6)通路多販售「他人」的品牌,較難創造出品牌價值與商品的差異化。通路若真的要建立「品牌」,必須建構在三個要素...

(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官網)

(2021-01-26)隨著通路的競爭愈來愈集中化,如何讓消費者願意走進通路,已經不是主要的問題,而是如何讓「不同」的消費者走進通路,擴大自己的購買客層,才是現今通路最大的挑戰。

通路的類型分為實體通路和虛擬通路兩大類,實體通路包括購物中心(Mall)、量販店(Hypermarket)、超級市場(Supermarket)、便利商店(Convenience Store)等;虛擬通路除了現在盛行的電商(E-commerce)外,像是電話購物、電視購物、DM購物、各種團購(C2B)等,也都算是虛擬通路的類型,而電商又可分為B2B、B2C、B2B2C、C2C等不同類型,若說現在是通路最競爭的時代,一點也不為過。

 

回到購買商品的消費者角度來看各種通路,會發現消費者的選擇不若通路經營者想的那麼複雜,所有消費者都是要在通路購買自己有需求且最有利(品質、價格、便利⋯⋯)的商品。

以台灣通路的密集度而言,事實上,消費者要買任何商品,都可以多家選擇,只要是有品牌的商品,其實在各家通路所提供的商品和條件相去不遠,因此,特別是銷售多品牌和多品類商品的通路,就必須面臨消費者「為什麼」要來我們通路購買的策略思維。


​(圖片來源:筆者製)

通路之所以分為那麼多種類型,表示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例如四級的實體通路,主要是賣場面積大小的差異,導致可提供的商品數量、交通位置、商品價格等各有不同,滿足了消費者不同的需求,因此,消費者會去哪一種類型的通路䐟買商品的原因是很明確的。

而虛擬通路主要比的就是商品數量和價格,由於網路是沒有距離的,因此價格戰在虛擬通路是難以避免的作法,除非有獨家商品,否則,相同的商品出現在不同的虛擬通路,就只有等著消費者用價格來取捨的結果。

相同類型通路的戰爭則是另一種層面的思考,因為會到相同類型通路購買的消費者類型較一致,在彼此競爭相同目標客群的戰爭更為直接。

  1. 購物中心:
    主要比的是「產品線」,像是outlet的品牌數和知名度,透過齊全的outlet品牌來吸引消費者有「一次逛足」的快感。
     
  2. 量販店:
    原本決戰點是折扣,但隨著台灣的Mall和超級市場逐步進逼,量販店的對應也各自不同,像COSTCO以特有的商品來吸引一群死忠消費者;家樂福則主推部份賣場就像Mall以外,還將版圖擴大到超級市場和電子商務;大潤發近期則以改裝為主題,希望透過更舒適的購物空間來吸引家庭客層。
     
  3. 超級市場:
    呈現大者恆大的局面,除了JASONS以特有的格調和商品做出區隔外,松青已於前些年轉手給全聯,台灣最早的超市-頂好超市也於今年易主,由家樂福䐟併。
    超級市場比的是生鮮和便利,主要客層原本是家庭主婦,但由於擴點速度快,加上全聯的行銷手法吸睛,超市的版圖已向上(量販店)和向下(便利商店)擴張,成為台灣近年來最火熱的零售區隔。
     
  4. 便利商店:
    兩大兩小的態勢已定,7-11和全家便利商店的競爭呈現白熱化,除了不斷推出新商品外,「聯名商品」和「店中店」也是近年來常看到的手法。
    像全家便利商店和天和鮮物的聯手、7-11和角落小夥伴的合作等,都是希望給消費者「來店」的理由,而萊爾富在通路數遠不如前兩大競爭品牌的情況下,採取「區域區隔」的戰術,避開前兩大對手的戰場,耕耘自己的商圈,也維持住自己的市場競爭力。
     
  5. 虛擬通路:
    虛擬通路的戰爭更直接,要不就要拿出獨家商品獨賣,要不就在紅海的價格戰中硬拼,需要大量的行銷資源投入以爭取流量,但若能有爆紅的內容導引,則以透過消費者的口碑傳播搶下市場。


所有通路的目的都是在「促進成交」,當販售商品本身「不特別」時,就得靠商品以外的話題來集客。超級市場的龍頭品牌-全聯福利中心,不斷創造新話題,繼之前的火鍋店後,又推出MUJI的店中店合作。

2020年九月,MUJI即進駐全聯嘉義的興業西店,到今年一月,已在全聯福利中心開出11家店中店。

對MUJI而言,除了增加通路外,更可以接觸到超級市場「年齡較大」的客層,來擴展其客源的接觸度;對全聯來說,除了多一個讓消費者上門的「話題」以外,也增加了「年輕客層」來店的機會。對合作的雙方來說,各取所需,在擴大彼此客源的同時,也帶動雙方不同的銷售機會。

通路合作在國外已有許多例子,例如日本新宿的家電通路Bic Camera就和UNIQLO合作,在家電賣場中賣起服飾,讓不同的消費者多了到家電通路的理由,也讓UNIQLO多了一個增加接觸消費者的地方。


(圖片來源:https://www.japanuts.com/2013/01/bicqlo-uniqlo-baby_3.html)

通路多是販售「他人」的品牌,較難創造出品牌價值與商品的差異化,即使推出通路的自有商品,也多是在銷售量大的商品上找代工廠開發,以較低的價格來增加銷售機會。通路若真的要建立「品牌」,必須建構在三個要素:

  1. 商品種類(質與量)
  2. 服務
  3. 環境


第一點「商品種類」,主要受限商場大小與本身客群特性,必須不斷創造話題,來營造新鮮感;第二點「服務」,則是各家努力的目標,特別在退貨機制上,更是消費者「喜歡」的重點;但在第三點「環境」的部份,則可以透過與異業的作來擴大賣場的「可逛性」。

對通路品牌而言,價格競爭是避免不了,但卻是最下層的競爭手法,只有在來賣場的「吸引度」上下手,才能給消費者一個「不是因為便宜」而到賣場的理由。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