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快樂是與生俱來的?也許是,但很多人卻不快樂的活著,有人說快樂要去追求,更有人說快樂需要投資,用金錢換取快樂...

新年快樂!(圖片來源:Karolina Grabowska from Pexels)

(2020-12-29)2020是不快樂的庚子年,希望2021是走向快樂的一年。打開網路有數不盡的新年決議(Resolution),我們叫做新年願望,從普通的戒煙、少酒、減重、多吃蔬菜、多走路、準時上床,到學新的嗜好與技術、做志工、捐贈舊衣服、寫信給自己、多接觸戶外、多做沒有目標的旅行。

這些都是很好的決議,有人說很容易、但也很難做到,開頭興致勃勃,一週、最多一個月,恐怕就結束了,一切復原,明年再來。

 

快樂是與生俱來的?也許是,但很多人卻不快樂的活著,有人說快樂要去追求,更有人說快樂需要投資,用金錢換取快樂。

用金錢買到光亮時髦的物品,可以對朋友炫耀,讓我們感到一時的快樂,但快樂會隨時間減弱,直到更時髦的東西出現,為了維持時髦的感覺,就又去買了新時髦物品。德州大學教授Amit Kumar把這種現象稱為「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

在跑步機上越跑越快,是真的快樂,甚至是苦難的根源,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金錢固然讓我們幸福,一旦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生活水平,再進一步的富裕,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富裕並不是增進快樂的有力條件。

Amit Kumar教授的研究專業是「快樂科學」,如果有錢的話,與其買一些時髦的東西,不如給自己買一些快樂。這不是通俗的花錢找樂子,是用錢買時間、買經驗、幫助人。

現在的人有時間飢荒,不一定是時刻表排的有多緊湊,而是內心的焦慮,擔憂很多想做的事做不完,這種時間的壓迫感,對健康有相當的損害,使得性情不再活躍,生活變得不規律,更不會願意幫助別人。

解決時間壓力的最好辦法就是找人幫忙,分攤工作,把省下來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雇人打掃房間、清理庭院,或偶叫外賣省一次親自烹飪,這些花費都讓我們感到快樂、甚至感到幸福。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Kathleen Vohs從18個國家的165篇研究報告綜合兩個論點,一是金錢並非全壞,以金錢為焦點的人確實有活力,金錢驅動他們格外努力工作,加長工作時間,以求做的更好;另一方面則是工作越來越多,人際交往越來越少,而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壓力。

學者們建議把時間看成是商品,是有限的資源,盡可能節省去做自己熱衷的事,寧可把瑣碎的事付費轉給別人。

買一輛車可以使用多年,一次豪華郵輪旅遊最多幾星期就結束,金錢價值顯而易見,但學者的研究報告正好相反,隱形的經驗會比實物更能帶來長久的喜樂。Amit Kumar教授說,人們相信實物會持久,不錯,在實體上是會持久,但不表示持續的衍生價值,經驗好像瞬間即逝,但不在實體感官,經驗活在我們的記憶,經驗活在我們對朋友講的故事裡。

這就是人用經驗、而不是用所擁有的實物,來彼此聯繫。人們在物質上或有比較,比不過別人當然覺得不舒服,但在經驗上的比較就沒有那麼敏感,因為你的經驗是你的,是唯一的。

投資經驗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尤其疫情居家,更可以創造意想不到的活動。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Thomas Gilovich說,並不是不讓花錢,只要朝實物少一點、經驗多一點的方向,你就會更快樂一點。

學者們又發現,當人們對經驗比實物更關注後,就會對別人更加慷慨,這是因為我們會感念做過什麼,而不是擁有什麼。心理學家研究,當人們幫助別人獲得感謝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及社會價值,會驅動親和社會的行為。這一發現有其重要性,因為捐助別人,特別是社會上的需求,自身也會感受到快樂。

不僅是感受快樂,也對健康有益,特別是老年的捐助者,可以減少染病與死亡的風險,同時也會在自身需要時獲得回報。另一個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實驗,檢查慈善捐贈後的神經反應,發現腦部啟動了快樂與社群聯繫的部位,即常說的「暖光」效應。慷慨有傳播性,會影響周遭的人也做善舉。

我們以前或許不太知道有這麼多學者研究快樂,從無數的實驗與調查,尋求讓我們快樂的方法。新年在即,新的一年在投資財富之餘,不妨試試學者們的建議,給自己投資一些快樂。


本文取材自2020年12月27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184)」:投資給自己的快樂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