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月亮上沒有水、沒有電、也沒有空氣,但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有了...

月亮上沒水、沒電、沒空氣,但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有了。(圖:Pixabay)

(2020-11-24)月亮上沒有水、沒有電、也沒有空氣,至少現在沒有,但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會有了,航太專家們看好未來十年的月球開發。

美國太空總署NASA繼半世紀前阿波羅(Apollo)12位太空人登月後,現在阿特米思(Artemis)計劃之下,2024年將重返月球並建基地。歐洲太空總署ESA也計畫成立月球國際村,為十年後去火星鋪路。(註:阿特米思是女月神,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姐姐,都是宙斯的孩子。)

 

除了美歐,其他國家也會在月球軌道或地面進行研究。無論怎麼發展,水電與空氣的基礎建設都列為優先。

科學家早先就發現月球的南極向陽面有氫的痕跡,但不確定有水(H2O),這氫二氧一的化合物。向陽面經常日照,月球沒有大氣,水應該很快就蒸發了,但最近NASA的平流層紅外線天文台(SOFIA),探測出水的痕跡。

這個天文台是一架747飛機改裝的,以6微米的解析度探測出水的化學「指紋」,以前3微米則無法探測出羥基(hydroxyl)與水的區別。

至於水是怎麼來的,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小殞石帶來的,而小殞石撞擊產生的熱,也可能把兩個羥基分子合成一個水分子;也因為熱量,會把產生的水困在一個筆尖大小的玻璃珠裡,這樣就把水保存下來。那水有少?科學家估計每一立方米,約有一瓶12英兩(0.34公斤)的水,如果有埋在地下的小水珠,那就更多了。

有了水,就可以在月球紮營,作為長久的基地,除了飲用及生活所需,還可以合成氧氣,甚至製造燃料,對火星與更遠的旅途,成為不可或缺的補給。但這些水如何取出,只有到月球實地觀測。NASA計畫在2022年底送一個機器人VIPER到月球南極,希望能畫出一個水源地圖供以後太空人參考。

開發水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建立前哨基地所需的能源就比較單純,NASA要在月球、甚至未來在火星,安裝小型核能發電機,先在地球測試,拆開運送,到月球組裝就立刻有電可用。最初的目標是4部10千瓦的核電機,2026年裝在月球預計可用10年。NASA公開徵求民營公司參與,據稱已經有22家回應。

裂變式核電在地球上使用多年,不是新技術,但要小型輕便、利於運送,專家介紹了運作概念。低濃縮核燃料的核芯啟動小型核反應器,產生的熱能傳送到能源轉換系統,帶動引擎製造電能,配送到月球上需要的設備。引擎的設計是靠反應器的熱能驅動,不是傳統的內燃機,這種設計在散熱技術上是重要考量,來維持機件的正常運作溫度。

為什麼用核能?月球沒風、沒水(還沒有),唯一可以考慮的再生能源太陽能,專家也不認為可行。月球沒有大氣層與水氣做為屏障,讓光伏板裸露於太空,受到不確定的流星雨襲擊,加上月球地殼上火山等可能的震動,讓沈積的灰塵無法分解散去。何況月球上的黑夜長達14地球天,月亮一天是地球的27.32天。

美國NASA要在月球開發水電,歐洲太空總署ESA卻要在月球製造空氣,具體來說是氧氣,一方面供太空人呼吸,另一方面作為飛行燃料的補給,火箭的載重設計都可能因而改觀。氧氣從哪裡來?就在月球表面的灰沙裡,這種稱為「氧化岩屑」的灰沙,含有45%重量的氧。

一年前經ESA、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英國Metalysis公司合作的研究,可以從中提取96%的氧,餘下的去氧物質更可以做不同應用。ESA現在資助Metalysis九個月,研發一套完整的取氧、存氧、轉換呼吸空氣、以及製造火箭燃料的程序。這個程序一旦在月球上運作,取之不盡的原料,國際月球村就有希望開工了。

取氧是用牛津大學FFC技術,在900至1100°C之間的電化學處理,把氧化物作為陰極、碳作為陽極,放在氯化鈣的融槽裡,然後加電壓,當電壓偏向陰極,氧化物就會釋放氧離子到氯化鈣融鹽,而產生氧化鈣,進而從融鹽轉到陽極,產生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理論上一個惰性的陽極可以用來製作氧氣。

開發月球在地資源,轉為基礎建設,成為飛行的補給站,讓往返地球越為便利。到那時候,我們舉頭望明月就不再覺得遙遠,不過三天的旅程,就能上月亮觀光去。這可能就是十年的事了...


本文取材自2020年11月22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179)」:月亮上的水、電、與空氣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