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樂克颱風的灌水報導或節目的泛娛樂化﹐都是為了讓電視更好看﹔當媒體的知識價值淹沒在短視近利的潮流時﹐收視率與廣告獲利說明娛樂才是做電視的賺錢法門。

  媒體是什麼﹖或者說﹐媒體的功能有那些﹖有關這兩個問題﹐傳播學上充滿著論述。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媒體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以它作為大眾傳播的力量追求真相﹑揭發虛假﹐扮演著監督政府和民意機構的角色﹐並在監督的過程中維護公共利益。

媒體與生活息息相關

近些年來﹐由於傳播科技的突飛猛進﹐媒體幾乎成了無所不在(omnipresent)和無所不能(omnipotent)的一種力量﹐影響現代人的生活至鉅﹐所以也有學者稱媒體為「第二神祇」(The Second God)﹐意即只有上帝的力量才能超過媒體。

然而﹐至今為止﹐新聞和傳播頂多只能算是種偽科學(pseudo-science)。有關媒體的調查﹑研究和分析﹐除了所謂的總收視率(GRP)﹑每一收視率單位成本(CPRP)﹑每千人成本(CPM)﹑傳閱率﹑實銷比例等看似科學實則極易作假的數字之外﹐就媒體的內在價值而言﹐幾乎不存在有可以作為數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的標準與依據。

任何一個人﹐不論性別﹑年齡﹑種族﹐都可以精確計算出他/她的身高﹑體重﹑三圍﹑血壓﹑血糖等價值指數﹔這些價值指數放諸四海皆準。我們也都知道水在零度時會結冰﹐在一百度時會沸騰。可是﹐我們如何比較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同一事件的報導孰優孰劣﹖或者判斷「2100全民開講」到底是不是一個譁眾取寵的節目 ﹖

媒體價值可以量化嗎﹖

客觀標準的缺乏﹐使得我們在面對媒體內在價值的探討時﹐只能訴諸於學者專家的意見。但意見容易流於各說各話﹐由於黨派﹑學派等立場上的不同﹐經常導致南轅北轍的結論。最近台灣的媒體屢被詬病﹐於是有宗教界領袖發起「媒體環保運動」﹐獲得許多媒體高層的支持﹐運動的目的是要掃除媒體亂象﹐淨化媒體素質。可是問題在於﹕如何測量某一特定媒體的污染程度﹖媒體環保人士拿得出一套測量的機制嗎﹖

其實﹐無法被客觀量化是所有人文學科的通病﹐並不是唯傳播學有之。所以﹐傳播學在分類上頂多只能算是行為科學﹐採用的是實證經驗法則(empirical approach )﹐所有的數據分析都不是絕對的﹐只有在誤差範圍內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為媒體的內在價值做界定﹔在這裡﹐我要大膽地提出三個範疇 ﹕新聞價值(News Value﹐簡稱NV)﹑知識價值(Knowledge Value﹐簡稱KV)和娛樂價值(Entertainment Value﹐簡稱EV)。

媒體的新聞價值NV

在我的認知中﹐新聞價值等於震憾性加上獨家性。一個新聞事件若有超強的震憾性﹐又被某新聞媒體獨家披露﹐它就被認為具有最高的新聞價值。此法則幾乎屢證不爽。譬如水門事件的揭發﹐導致美國總統尼克森下台﹐舉世震驚﹔而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Woodward和Bernstein經由調查採訪獨家披露這樁駭人聽聞的事件﹐不但讓自己獲得普立茲新聞獎﹐還成為美國新聞史上的英雄人物。

以台灣的例子來說﹐中國時報社會組記者秦德川獨家揭露軍火大王許金德在菲律賓落網的新聞﹐經報社以頭版頭條處理之後﹐立刻震驚全台﹐秦德川不但獲得40萬新台幣的高額獎金﹐還擢升為社會組副主任﹔跑相同路線的聯合報記者則受到處份。隔不多久﹐聯合報就獨家報導了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備受爭議的台灣歌手候德健潛返台灣的消息﹐算是扳回一城﹔兩位記者也各領了新台幣10萬元獎金。周玉蔻則在菲律賓馬可仕政權搖搖欲墜的當時﹐在馬尼拉獨家採訪到反對運動的領袖柯拉蓉女士(Corazon Aquino)﹐先聯合報發行人王惕吾給了她破天荒的100萬台幣採訪獎金﹐羨煞所有台灣新聞界從業者。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記者升官發財的捷徑唯有跑出有震憾性的獨家新聞。只要獨家取得有震憾性的新聞﹐70分也成了100分﹔反之﹐如果競爭的對手同時掌握新聞線索並領先報導﹐100分也變成了不及格。獨家讓相對變成絕對﹐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媒體運作的現實﹐媒體老闆和主管依此作為獎懲依據﹐記者只好拼命搶獨家。

就媒體的功能性而言﹐電視台在新聞的即時性和鮮活性上早已超過了報紙﹐尤其台灣地小台多﹐電視台的SNG實況轉播車隨時開到現場﹐觀眾經常可以即時(real time)看到新聞事件的推演。但話說回來﹐媒體在新聞事件報導上的即時性並不等於新聞性﹐當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時候﹐只會導致電視台為了提升收視率做出誇張不實的報導﹐這次的辛樂克颱風新聞被多家電視台膨風灌水就是個惡例。

媒體的知識價值KV

一個新聞事件一定有所謂的人事時地物﹐閱聽者在被告知5個W和1個H之後﹐常想進一步知道﹕1.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麼﹖2.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3.類似事件在其它國家有無發生過﹖別人是如何處理的﹖4.該如何對事件做正確判斷﹖5.如何就事件中的爭議性作出深度分析﹖6.如何在事件過後總結經驗﹑汲取教訓﹖

以上六個層面﹐都已超出了訊息的範疇﹐而牽涉到許多因果﹑邏輯﹑幕後的真相﹐以及各行各業的know-how﹔而媒體的責任之一﹐便是要提供這些知識給閱聽大眾。不幸的是﹐台灣的報紙在這個範疇做得還不錯﹐電視台大概只有公視勉強夠格﹐其它的由於電視台短視近利的商業性格﹐多半是口水多過實質﹐反倒是中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經常製作出一些不錯的知識性節目﹐讓人刮目相看。

媒體的娛樂價值EV

常看台灣有線電視節目的民眾不難發現﹐「泛娛樂化」現象非常嚴重。最明顯的首推「2100全民開講」﹐資深記者李濤搖身一變成了藝人﹐假借新聞議題將來賓和現場觀眾兩極分化﹐讓雙方各執己見﹑吵嚷不休﹐結果是社會族群愈形分裂﹑TVBS收視率長紅。其它情節較輕者如「新聞夜總會﹐大家愛講笑」似乎該得到最佳Talk Show創意獎﹐不但現場有樂隊演奏﹐上節目的來賓除了月旦人物﹑臧否時事之外還要高歌一曲﹐也不管來賓的歌喉好壞與所談論議題有無關連。

在節目泛娛樂化的導向上﹐TVBS可說開風氣之先﹐但後起的東森也不遑多讓﹐不但每期的樂透可以報出明牌﹐連下屆北高市長和總統誰會當選﹐都可以經由碟仙 ﹑看風水﹑測字﹑看面相的所謂專家來鐵口直斷。從好的方面說﹐這種百花齊放是台灣民主進步的表現﹔從壞的說﹐這些節目所呈現的反智傾向與愚民性格﹐其實正是台灣的深沈悲哀。

中天電視在于品海初創時矢志要做「華人的CNN」﹐這曾是一個多麼高昂的志向﹖結果因廣告收入不佳轉賣多手後﹐中天目前面臨的問題是﹕要不要走TVBS﹑ 東森和八大的娛樂掛帥路線﹖如果問縱橫台灣綜藝節目近20年的「葛姐」葛福鴻﹐她一定回答﹕「電視節目就是要做得好看﹐做不好看就會被淘汰」。

畢竟﹐知識的價值是不容易量化的﹐但娛樂價值一旦能轉換成收視率﹐收視率又能轉換成廣告收入時﹐金錢可以將一切的作為合理化。?(楊人凱為自由撰稿人﹐曾任時報周刊總編輯)

《消息來源:動腦雜誌318期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