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1999年3月31日,好萊塢影片《駭客任務》正式上映,若在二十年後的今天重新審視,會不會覺得我們離電影中的「矩陣」越來越近...
(2019-03-26)1999年3月31日,好萊塢影片《矩陣》(Matrix)正式上映,這部中文譯名為「駭客任務」或「黑客帝國」的科幻影片,距今正好二十年整,期間也在2003年推出兩部續集。
故事大意是說若干年後,人類被一個超級電腦程式「矩陣」所控制,人類的軀體被放在一個盛滿營養液的器皿,身上插滿管線與電腦相連,而人的意識被傳輸至一個模擬的世界,在虛幻中生活,一名沒有被完全控制的電腦駭客,開始與「矩陣」對抗。
二十年前,只是一部娛樂性的科幻影片,片中雖用了一些電腦程式概念,但戲劇化的故事太引人入勝,看過的人不太會思考其背後的科學,不過二十年後的今天就不同了。
今天,我們有了超級電腦、雲端運算、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機器人、虛擬與擴增實境、量子電腦等。如果再回頭重看一次電影,會不會覺得我們離「矩陣」越來越近,甚至懷疑我們是不是已經在一個「矩陣」裡了?
我們真的活在一個模擬的虛幻境界嗎?或像有人說的,我們是電動遊戲裡的一個角色嗎?聽起來不可思議,甚至是無稽之談,但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卻相信極為可能。
特斯拉(Tesla)的老闆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就是個例子,他說有十億分之一的機會,我們不在一個電腦的模擬之內;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則說過,「我很難爭辯我們不是在一個電腦模擬之中。」;已故科幻作家Philip K. Dick也曾說,我們活在一個電腦製造的現實。
英國牛津大學哲學教授Nick Bostrom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你活在一個電腦模擬裡面嗎?》中,三個論述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
- 人類在進入「後人類」時代前可能被淘汰。
- 「後人類」文明絕不可能模擬他們進化的歷史。
- 我們幾乎確定生活在電腦模擬當中。
他的推理是說,我們有一天會成為「後人類」,而「後人類」無法模擬他們的先祖,除非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一個模擬裡面。
就在下週日,3月31日《矩陣》上映二十年後當天,一本新書《模擬假設》(Simulation Hypothesis) 即將上架,作者名叫Rizwan Virk,他是暢銷書作家、MIT電腦科學家、矽谷遊戲設計家,也是電玩投資家。在書中,他大膽闡述一個「結果理論」(Consequential Theory),也就是我們可能活在一個如同「矩陣」的模擬現實之中。
書中內容結合電腦科學、人工智慧、電動遊戲、量子物理等概念,以及東、西文化的幻想與靈性,產生了一個信念,就是我們現在的物理現實,並非堅固的物理宇宙,反而更像電動遊戲的模擬場景,我們似乎由像素(Pixel)組成,有多重生命,靠自己的內在時鐘,由一個巨大的人工智慧控制運轉。
在這本書裡,Rizwan Virk從電動遊戲的歷史與演進,包括虛擬實境、擴增實境、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導引出來包羅萬象的虛擬世界,像是影片《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中的「綠洲」(OASIS),或「矩陣」的模擬現實。
他表示,模擬理論可以揭開一些量子與相對物理的重大秘密,像是量子的不確定性、多重宇宙、以及光速的整體性。此外,他也主持MIT「遊戲實驗室」(Game Lab),認為遊戲最能代表人類對宇宙未知的正面反應。
現在的遊戲已經在許多領域發揮能量,從娛樂到教育,從藝術到行動,從科學到社會,「遊戲實驗室」要在各個領域開發遊戲的潛能,特別著重在新的技術。除了開設大學部與研究所課程,還有許多研究項目,像今年夏天就以區塊鏈、密碼貨幣為主題。「遊戲實驗室」實驗的是認真的遊戲。
對這本書的評論,多認為作者把電腦科學與神秘理論連接在一起,用他設計數位遊戲的經驗,來解譯我們活在虛擬的現實,是取信於人的精緻構思。北卡大學哲學與宗教教授Diana Walsh Pasulka說,連接宗教、哲學、大眾文化、物理、電腦,所得出來的理論,不但可行,甚至可能正確,這本書教人振奮,擴展心思的頻寬。
這本書的促銷詞寫道:無論你是一名電腦科學家、科幻影劇迷、電動遊戲玩家、或是一位精神生活追求者,「模擬假設」都會觸及這些領域,讓你不會再用同樣的眼光來看世界。
你覺得現在是活在一個虛擬的幻境裡面嗎?我想作者並不單純的想讓讀者回答是、或不是,很多科學家也不認為現實是虛擬的,除了感覺不到虛幻,也缺乏數學與行為的證據。
但若干年後,先進的電腦模擬讓機器人有了意識,與生物人類混雜相處,各式各樣的「綠洲」讓人類進駐,得到精神上的調劑,到那時候,我們是不是幾乎生活在一個模擬的環境?
本文取材自2019年3月24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92)」:「矩陣」二十年後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