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4)飛機上的活動機件、渦輪、螺旋槳,讓飛機可以起飛前進,但MIT的航空專家突破了這一限制,讓一架重2.45公斤的小飛機,不加任何活動機件,成功飛了起來。

(2018-12-04)我們坐的飛機由很多活動的機件、旋轉的渦輪與螺旋槳製造的推進力,讓飛機起飛前進,沒有活動的機件就無法產生推進力,飛機就不能離地,滑翔機雖然沒有活動機件,卻靠別的力量牽引升空。但MIT的航空專家們卻突破了這一限制,讓一架重2.45公斤的小飛機,不加任何活動機件,飛了60米。


MIT航太研究人員設計重2.45公斤無活動機件飛機飛60米。(圖:MIT)

 

這架像玩具的單薄小飛機,不靠活動機件製造動力起飛,所用的技術稱為「電動空氣動力學」(Electroaerodynamics),是早在1960年代就出現的理論,但當時被認為落實困難。2009年,MIT航太教授Steven Barrett重新研究這一理論,認為或可做到類似科幻影劇的先進飛行器。

經過9年實驗,成功證實這個理論可行,且持續發展,可使航空業更安全、靜音、容易維護,更重要的是減少空污排放,因為所用的唯一能源是電池。

「離子風」(Ionic Wind)是讓小飛機起飛的動力,離子(Ion)是電子數量增加或減少的原子,一個原子的電子與質子數量通常相等,成為穩定不帶電的中性,一旦電場被「離子化」,電子的數量就會變動,增加電子的原子就成為帶負電的「負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就成為帶正電的「正離子」。

中性原子穩定,但離子則呈相互吸引狀態,離子風就是運用這一基本原理製造出來的。如果再仔細看一下飛機的構造,翅膀下方長水平方向,有一個長圓形機頭,連一根細長機身到機尾,機尾有個豎起來的小翅膀。

機頭是一個電極,機尾豎起來的小翅膀是另一個電極,機頭的電極經電池充到20,000伏,而機尾則充到-20,000伏,等於相差40,000伏,戲劇化的運作就此開始。

機頭20,000伏電極的電場,使周遭空氣中的分子離子化,產生負離子與正離子,而正離子受機尾負電極吸引,快速流向機尾,在流動途中使空氣中的分子顛簸,而離子撞擊到空氣分子也會有能量傳遞,這樣周而復始的加速運作,就在機頭與機尾間「颳起」非常小的風,又是在翅膀之下,飛機就飛起來了。

事實上電極不只一個,是很多個,如此才能產生離子風,下圖是《Nature》期刊的進一步解說。

左圖a是高壓電極(Emitter)製造的電暈放電,離子化空氣中的分子,產生負離子與正離子,正離子受到遠端負電極(Collector)吸引,衝出電暈範圍;右圖b是正離子流向負電極(紅箭頭),產生的離子風也吹向負電極(黑箭頭),也就是機尾。


a. 高壓電極製造電暈放電;b. 正離子流向負電極產生離子風。(圖:《Nature》)

離子風力雖然以電池為能源,卻不同於電動飛機。電動飛機是用電動發動機替代內燃機,所用的電力可從多種來源,包括電池、地面連線、太陽能電池、超大電容器、燃料電池、遠端無線傳遞能源,多年來各種實驗仍不斷進行,2016年瑞士Solar Impulse 2電動飛機,以完全太陽能環繞地球一周,可說是目前成功的電動飛機。

不用活動機件的飛機,是另一個領域,MIT的簡單雛形機發展空間還很大,Steven Barrett教授說,下一步是暗藏電極,融入飛機表面,同時利用離子的動力控制方向,飛機上傳統的起降舵與方向舵也不再需要,飛機的表面就更光滑了。

至於離子動力的實用,Steven Barrett教授表示可以用在小型無人機,以及一些類似仍在發展的雛形機,也希望朝向大型飛機發展,甚至可以搭乘旅客。以下為MIT實驗重2.45公斤離子風動力小飛機影片。


本文取材自2018年12月2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77)」:航空技術突破:不用活動機件的飛機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與作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