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廣告學術界及實務界交流不遺餘力的陳文玲,是什麼機緣讓她一頭栽進廣告領域?是什麼動力讓她樂於當學界及業界的溝通橋樑?

  小小的個頭兒、似乎永遠青春常駐的娃娃臉,牛仔褲的穿著打扮,再搭配功能型的運動背包;一身年輕的裝束,走在路上,相信沒有人會知道陳文玲已是桃李滿天下的大學副教授;走在校園裡,恐怕都會讓人誤以為是哪個莘莘學子,開開心心地準備上課去!

以學術界優秀AE自許
  
  在得知自己有這份殊榮獲得廣告學術領域裡「風雲人物」這個頭銜時,陳文玲謙虛地表示,不管是廣告界或學術界,比她資深、奉獻更多的大有人在。但既然有人肯定她所做的努力,陳文玲認為自己做了一個學術界的好AE(Account Executive廣告公司中服務客戶的業務人員)。 

  廣告學術界與產業界在最初發展階段或許是各走各的路,但時至今日,學界與業界需要一個能讓彼此溝通的管道。雖然術業有專攻,但陳文玲常感到最新的資訊都是來自業界;這個環境不斷地在變動,而廣告界是站在第一線上,最能立即感受這些改變,並適時地做出某些反應。但或許業界因為太忙碌,沒有什麼時間停下來思考、整理、累積一些知識,反而學界在這一面向上是能有些貢獻的。

  而學界也會研究出關於創意的知識、市調的知識、媒體的知識…,就像廣告公司一樣,只是學界可能沒有時間花功夫去培養學術界的「業務人才」,讓學術界和實務界增加更多的互動交流;而陳文玲認為自己正是扮演了一個AE的角色,在可能的範圍之內,讓廣告公司的朋友瞭解學術界在做什麼;反過來也是一樣,因為以前曾在廣告公司工作,結交了許多目前仍在業界的朋友,因此也能把廣告業界發生的事情拿過來和同事、學生分享。
 
  有實務界和學術界的雙重經驗之後,陳文玲看到這兩者的美好及可連結處,可是現實生活中,若要這兩者坐下來交換廣告專業中美好的東西,卻是需要時間溝通、培養默契的。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似乎不太可能;而這正是她認為在擔任學術界AE時最困難的部分。「雖然看見了這兩者的好,但我卻只能當個傳話筒,很難見體地推動過什麼事情。」
 
多元視野 激盪創造力 
  
  大學唸的是資訊管理,但陳文玲在選修了顏伯勤老師的廣告管理之後,就不可自拔地對廣告產生莫名的興趣,一種單純而絕對的喜愛。
 
  陳文玲早期的工作內容以實務界的AE、行銷、企劃為主,之所以會轉任教職,起因於她在大學裡兼課時和學生互動的體驗,發現自己能夠學以致用;再加上喜歡幻想、「需要很多時間來做白日夢」的隨性個性,而學校正好可以提供更多的時間、空間,讓她決定自己的生活要長得什麼模樣。 

  除了生命中的幾個轉折點讓陳文玲有今天深受肯定的表現外,PChome集團董事長詹宏志、華威葛瑞執行常董王小虎、心理學家吳靜吉博士及女性主義作家張娟芬也是影響她極深的幾個人。 

  當陳文玲還在擔任廣告系講師時,有一次詹宏志和中國時報合辦「廣告創意集中營」,陳文玲因為正要開始教授廣告創意的課,但卻又沒什麼方向,於是就去參加集中營聽取意見。而在這一段學習過程中,陳文玲認為詹宏志既是個真正的學者,又是一個很棒的創意人;能認真讀書,又能深層思考;能把書上的知識拿來應用,又有很多獨特的技術方法和嚴謹的態度。因此,詹宏志可說是陳文玲在創意這方面的啟蒙導師。王小虎則是讓陳文玲見識到一種樂在其中的工作態度,這也使她日後變得很「任性」,只做喜歡做的事,但是一旦去做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學創意、教創意、研究創意的陳文玲,一直在尋求哪種知識對廣告創造力有所幫助,但卻發現若是一直鑽研在廣告專業知識裡面是蠻難跳脫出來思考的;相反地,要和異質化的知識、經驗碰撞,才會有好的東西呈現出來。而她這幾年開給自己的「偏方」是瞭解了吳靜吉博士所談論的「多元智慧」,這方面的學習對她去認識廣告創造力產生極大的幫助。而另一帖偏方則是經由張娟芬,認識了女性主義的內涵。陳文玲感性地說:「從資管轉向廣告,像是打開了一扇窗戶;從廣告轉向文化研究和社會人文議題、女性主義,又是另一扇窗戶。因為窗戶打開來,整個世界觀都不一樣了,因此有很豐沛的東西作為我的後盾。」
  
以創意豐富生命內涵 

  將創作詞曲、畫畫…當作休閒生活的陳文玲認為,廣告創意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是在尋找一個通則,讓這個通則去管理、構思。創造力的研究像是去認識豐富的想像力的世界、感官的世界,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樂趣、讓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變得比較不同,但又能解決所面對的問題。陳文玲再次謙虛地表示自己目前在這領域裡選沒什麼貢獻,但希望將來有一天會有。 

  曾經有位廣告系研究生寫道:大部分的學術研究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太過理想化。陳文玲認為,這是因為學術界的人士沒有進入廣告工作的脈絡,所以在想很多事情的時候都以比較抽象的方式思考。可是,學界或許就是得負起提供這些美好想像的「重責大任」;而社會也確實需要一些空間給這些美好想像生存發展,即使它看起來天真無邪,「但好歹也是一道光」!業界朋友也許能從這裡面抽出對他們實務上有所幫助的部分,「至於那些太過理想化的東西就不要去理會」!
 
用快樂與否評斷學生成就 
  
   
據陳文玲的觀察,「創意」在經驗上的傳承有一個斷層。企劃、市調、媒體……等專業知識比較能夠按步就班、循著一個方法去學習;但在學校裡開創意課程,可以教給學生的只是一種開放式的態度和看事情的方式,還是需要實務界的人士能把他們創作的經驗和智慧分享給學生,所以她也一直在努力邀請業界人士一起開創意課。 

  學生需要兩種能力:一種是創造力的訓練和培養,另一種是把創造力運用在廣告這個行業裡,如何在這既有的框架裡去從事創作。陳文玲自認能使力的只有前半段,但廣告界的人士卻能將這訓練出來的力量導向廣告的產出,也或許可以部分解決學生畢業之後,進入廣告公司一下子會手忙腳亂、欠缺某種實務工作意識的問題。

  或許是當老師當久了,陳文玲覺得有些工作上基本的倫理對她來說很重要。小時候老師的一句讚美之詞帶給她很大的學習動力,所以現在對自己在工作上就有這樣的要求:毫不吝嗇地去激勵學生。陳文玲也發現,學生在她的激勵之下可以創造出連她都創作不出來的好品質。當學生有動力、動機去完成一件事情之後,他們就會自己去找需要的工具來完成。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教技術和工具,但陳文玲卻反過來,先讓學生產生創作的欲望,把那夢想具體描繪出來,當他們想做了,自然會主動想辦法完成作品。這樣才能跳脫出老師的框架,做出屬於學生自己的東西。 

  除了課業上的激勵之外,陳文玲認為,身為一位老師,有一項比廣告專業還重要的責任要讓學生看見人生的各種面向、各種面貌的美與不美,然後讓他們自己去做選擇。也許在看過各種面向之後,有人立志做總統、有人立志做清道夫,她覺得都沒關係。陳文玲只用快不快樂來評斷學生成不成功,而那些快樂的學生都能帶給她最大的成就感。
 
  陳文玲自認為是個沒有人生規劃、隨遇而安的人,機會來了就好好珍惜。「希望命運能在我面前展現很多種不同的面貌,自己就可以像個探險家。」 (動腦楊文荃採訪整理)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288期2000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