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2018年台灣E-ICP年度消費與生活型態趨勢研究發表:渴望安定的消費不滿足、彈簧人生消費理財術;改觀!亂花錢沒錯,壓抑經濟下的反彈慰藉。
(2017-12-20)知名消費者生活型態研究顧問EOL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以下簡稱東方線上)與政治大學企研所別蓮蒂教授長期合作,以最新出爐2018年版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E-ICP)2000份消費者生活型態調查研究(2017年6-8月調查),及2017年12月份進行的網路調查(1000份), 發表2018年台灣民眾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的消費行為趨勢。
今日(20)東方線上與別蓮蒂教授提出更深刻剖析的消費者趨勢洞察,舉辦兩岸生活型態趨勢研討會「數據蜂起蝶動 翻騰消費新秩序」。根據與現場400位品牌專業經理人,將近170家企業,共同掌握2018年台灣消費市場的脈絡與趨勢變化。
東方線上透過最新自主研究數據指出,近年必須關注三大重點消費趨勢:
- 大環境沒有起色,壓抑後的宣洩出口:壓抑經濟
- 網路高度普及,你我創造數據,個人數據有價:企業數據煉金術時代來臨
- 小螢幕翻轉新秩序,APP的戰爭白熱化:視覺破碎,手機需求內容升級。
壓抑經濟
環境沒有起色,壓抑後的宣洩出口
渴望安定的生活邁向高峰,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苛刻,也兼具極樂一瞬的揮霍商機!大環境長期塑造下,消費者壓抑的消費欲望走向苛刻;但壓抑必然會有宣洩的出口,東方線上觀察「壓抑經濟」已然成形。企業品牌在面對當前的消費市場,得掌握消費者恣意揮霍的那一瞬間,或是創造更多的消費感動。
東方線上指出台灣消費者面對長期的平淡景氣,已經產生對應的消費價值觀,有超過 50% 的消費者在平日傾向精打細算、克制消費。即便有偏好的品牌,仍不敵傾向在有特價的時候一次購足;甚至,對於純然堅持偏好品牌的消費者 (不受價格而左右) 也不到10%。
但雖說有「日常苛刻、吹毛求疵」的壓抑,但又難掩時不時的「宣洩揮霍」。據東方線上2017年12月份最新的調查發現,有高達85% 的消費者在過去三個月有非計畫性的消費。而在面對這樣壓抑後的揮霍,多數的消費者認為只要換得自己心情變好,一切就值得,或是說不是件壞事;且就算是平日精明打算的消費者,過去三個月也有5,000元的揮霍金額。而在這樣平日苛刻,卻揮霍一瞬的消費特徵下,也僅有1/5左右的消費者會對這樣的消費感到不妥。
壓抑,產生了宣洩的消費需求,「壓抑經濟」成形。(詳見附件【壓抑經濟重點摘錄】)
企業數據煉金術時代來臨
網路高度普及,你我創造數據,個人數據有價
多數消費者創造數據,也期盼這些數據對自己產生有用的價值。
在這樣的消費者思維下,企業將可思考應用消費者個人化消費數據,來提供消費者更多獨特的專屬服務,如到達頁面專屬化,差異化定價、個人獨有推播訊息、日用品耗損提醒等;除此之外,甚至在社群信用品質上 (Social Credit),亦是消費者自覺與個人價值差異的評比指標,更勝於過去消費水準,或是薪資水準的比較,這些都將是未來電商服務、數位金融 (Fintech) 的發展機會。
消費行為透過智慧型手機大量數據化,而消費者如何看待自己的消費數據?根據東方線上12月份的調查,有86% 的消費者願意提供過去的消費紀錄,來換取有用的個人化促銷訊息,如66%消費者期待有個人的促銷訊息,40.2%的消費者想要預購清單的商品價格,足見擁抱AI時代的智能服務已有了強大的消費基礎。
而網路社群的高度發展,也能成為個人信用評比的新藍海!有44% 的消費者同意:社群的人脈品質將是一個人價值的評斷機制準。這樣的比例高過薪資水準 (同意比例39.5%),或是過往的消費水準 (28.5%)。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指出:「金融體系在Fintech的發展上,『社群信用品質』 (Social Credit) 將是另一個可商品化的新經濟模式。」
視覺破碎,手機需求內容升級
小螢幕翻轉新秩序,APP的戰爭白熱化
政治大學教授別蓮蒂指出,視覺對於當前商業環境的行銷影響:「在過去提到的五感經濟中,目前唯獨『視覺』真正的創造了最為廣泛且強烈的行銷應用。」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智慧型手機在消費者生活中,已經翻轉了新的商業價值模式。
比對東方線上歷年消費者行銷資料庫E-ICP,發現消費者更為依賴智慧型手機。以網路影音來看,手機做為網路視聽的主要收視設備,從2015年的58.5%,上升到2017年的72.8%,且身邊每4個人就有1個人是每天收看一次以上網路影音的重度使用者。這樣狀況也反映在消費者查找資料、購物,在衣服、鞋子、保健食品、家庭/個人清潔用品、手機/相機等品項上,透過手機完成這些動作的消費者比例已經與桌機使用比例發生黃金交叉,超越了消費者在桌機上完成這些動作的比例。
而手機也成為虛實交匯的媒介,東方線上E-ICP的調查發現消費者使用APP的比例逐年增加,但下載新APP的人數卻發生下滑,且對企業APP的使用比例愈來愈高,消費者在既有的APP中建構生活方式、展開消費行為。
在這白熱化的APP競爭當中,視覺流動的創價將是企業必須搶佔的灘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