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1)共享經濟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被商業化後,就變成是一個集資的「口號」,若沒有更實際的商業模式(獲利模式),是無法用只享的說法就能獲利。到底什麼是共享經濟?重點在於平台累積的消費者資料,而不只是「共享」的口號。

YouBike是台灣共享單車的指標。(圖:technews.tw)

(2017-12-11)中國共享單車出現倒閉潮,今年以來,已有悟空單車、町町單車、酷騎單車、3V Bike、小藍單車和小鳴單車等六家倒閉,呈現了共享經濟的另一面。自從UBER、Airbnb等商業模式出現,「共享經濟」一詞成為近年來熱門的創業方向,除了共享單車外,還有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匪疑所思」的新型態創業,但能成功者屈指可數。


今年8月,3000把共享雨傘現身北京街頭。(圖:yuzhigui.com)

 

共享經濟源頭之一的UBER,自2009年創立以來,連年虧損,2016年的UBER,在還沒算進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打車的獲利前,虧損金額是28億美元,而UBER在中國市場的虧損一年超過10億美元,雖然UBER的營收仍在成長,但在連續虧損的情況下,連一向支持的投資人都開始產生懷疑。而成立更早的Airbnb則在開業第九年後(2016年)開始獲利,同時計劃將單純的房屋分享平台的商業模式,轉型為一個全領域服務旅遊平台,提供消費者一站式服務,包括短途旅行食宿、酒店預訂、航班和淪車租賃。

筆者於7月撰文「OBike的共享經濟」,點出許多新型態的創業打著共享經濟的名號,但實際上並沒有「共享」之實。共享的原意是指「閒置資產」拿出來做商業收費的分享,而不是「刻意」做出商品以共享名義行「租賃」的商業行為。放眼看看各種「共享商品」,也只有Airbnb和UBER算是共享。但為何立意良好的共享經濟,卻難以獲利呢?又為什麼沒有獲利的典範,卻仍有許多資金投入共享經濟呢?

先提一提「真的」共享經濟如何成功?任何一個商業模式要成功,就是要收入高於成本,而且讓收入能穩定成長,成本逐步降低,以提高獲利率。Airbnb和UBER都是發展出一個交易平台,在本身無資產的情況下,透過交易平台將「有資產」的供給方和有需求的消費者串連起來,其關鍵在於平台使用的便利性,以及交易成本低於供需雙方透過傳統方式交易所需付出的費用,說穿了,就是一個新型態的「通路」。筆者一向不喜歡在許多新創名詞上打轉,因為新名詞讓人迷炫,但卻忘了其背後的關鍵。

Airbnb和UBER就是訂房和叫車的「通路」,以網路交易平台促成供需雙方成交,是在這個數位時代的一種電商通路,不是嗎?那為什麼Airbnb開始獲利,而UBER仍繼續虧損呢?可以從以下幾點比較:

1. 成本支出:
Airbnb的平台所需的複雜度比UBER單純,因此,更新和維護成本也較低,而且UBER為了切入市場,採取補貼策略,在成本支出上更是沈重的負擔。

2. 進入障礙:
Airbnb基本上對租屋市場而言是提供了新的供給,而且不涉及任何特許法規,而UBER是跟原有的計程車市場搶生意,因此受到許多國家法規的限制,而現有計程車業者的反彈也更大。

3. 規模經濟:
Airbnb的消費者來自全球,而UBER的消費者限制在提供服務的區域,因此,當Airbnb多年下來累積的消費者已漸形成可獲利的規模經濟,使其抽取房租佣金的營收足以支撐其系統更新和維護成本,就會開始獲利,而UBER的補貼政策一直無法達到損益平衡,又在各國政策限制和計程車業者反彈的因素下無法擴大市場,要想獲利真的很難。中國市場的網路叫車本就很成熟,而中國又是個重要的新興市場,UBER在中國市場根本佔不到便宜,故而將中國市場的經營轉售,在失去中國市場後的UBER,對於獲利更是雪上加霜。

至於其他打著共享經濟名號的新創業者,像是中國的共享單車、共享雨傘等,本來就不是一個獲利的商業模式。已發生倒閉潮的大陸共享單車,一來是車輛的管理和維修費用極高,二來是中國消費者的使用觀念和公德心尚不足,第三是相同的模式已湧入太多業者,都是中國發展共享單車的不利之處。

那為什麼有那麼多共享單車業者加入?其實都在玩一個資本遊戲。藉由共享經濟的大帽子,讓這些業者容易獲取資金,而消費者使用的押金,又是另一筆資金收入,只要撐的夠久,資金就會不斷加入,但到最後投資者和消費者要拿回付出的錢,可能都很困難。

台灣的YouBike是不一樣的經營模式,由於有政府的支持,在借還車的規劃都比後來加入的OBike要好的多,而且YouBike的車況維持的很好,租用費用也不貴,很容易受到使用者的歡迎;OBike雖然打著無椿式借還車的便利性,但要挑戰消費者的公德心,以及已經有市場口碑的YouBike,是真的想在台灣獲利,還是希望能以共享經濟之名吸收資金?就看Obike接下去要怎麼應對市場的反應。

共享經濟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被商業化後,就變成是一個集資的「口號」,若沒有更實際的商業模式(獲利模式),是無法用「共享」的說法就能獲利。Airbnb已經開始轉型,由過往累積下來的消費者基礎,發展更多元的服務,甚至自己推出品牌公寓,讓房客可以透過Airbnb轉租給其他人使用,此舉的意義是Airbnb開始擁有自有「商品」,一如許多實體通路一樣,藉由通路的集客優勢而增加收入。到底什麼是共享經濟?重點在於平台累積的消費者資料,而不只是「共享」的口號。


Airbnb與房地產商合作,推出自己的品牌公寓。(圖:hksilic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