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共享經濟」,美其名是資源共享,但事實上都是商業模式,藉由供需雙方的需求和市場缺口,以共享經濟之名切入市場。

UBER TAXI(圖:Rydely.com)

(2017-11-06)今年2月,UBER敵不過台灣計程車業者的群起抗議,在政府的勒令歇業要求下,UBER自行宣佈暫停服務,暄鬧多時的UBER爭議,暫時劃下休止符,筆者亦撰文「UBER退出台灣的省思」,說明了對「共享經濟」的看法。今年4月,UBER重返台灣市場,與數十家租賃業者合作,過往的APP顯示著「個體戶」的資料,四月起則顯示租賃公司和司機的名字。

租賃業者的車輛畢竟數量不多,無法取代過往私家車的普及率,因此,日前,UBER宣布與台灣的計程車業者合作,推出UBER TAXI,可透過UBER APP叫車,但只能支付現金。UBER初期合作的對象為皇冠大車隊、Q TAXI及亞太衛星車隊,服務範圍為台北市,而合作的計程車業者也承諾提供五年內的車輛及優良駕駛。

 


UBER與計程車業者合作。(圖:google.com)

UBER與計程車業者合作,在全球並非首例,像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訴求與中小型計程車業者合作,節省APP的開發費用。UBER選擇計程車業者合作,是一石兩鳥之計,一來化解了最大的反對聲量(計程車業者),二來重新包裝回到台灣市場,值得注意的是,UBER選擇的合作對象都是中小型計程車業者,而非台灣最大的台灣大車隊,正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策略,過往反對UBER最甚的正是台灣大車隊,因為辛苦建立起來的計程車隊規模,被價格更便宜,服務更方便的UBER侵蝕,好不容易以政府法規逼走了UBER,現在不但返回台灣,還聯合了其競爭對手,看來,又是一場新的市場爭奪戰要發生。

台灣大車隊在UBER侵台之時,也不斷提昇其服務,其競爭力亦比過往提昇,而UBER此回與其他計程車業者合作,實在是一著好棋,對UBER來說,是誰「開車」並不重要,UBER APP的使用率提昇,才是其想要的結果,而計程車業者本來就是「專職」司機,透過APP的叫車服務,也是多了些生意機會,雖然消費者現在使用UBER的車輛選擇沒有過往那麼多,優惠也沒以前多,但這也是UBER得以回台的變通手法。

筆者想再回來談談「共享經濟」,美其名是資源共享,但事實上都是商業模式,藉由供需雙方的需求和市場缺口,以共享經濟之名切入市場,例如AirBnb集結了全球的「房東」,主要是針對一些「非飯店」的旅遊消費者及一些想賺外快的供給者,提供了一個交易平台,雖然有評價機制,但供給物件畢竟不是自己控制,因此,品質糾紛時有所聞。

UBER則是集結了想賺外快的私家車,透過較低的費率和方便的叫車服務系統,取得消費者的青睞,目的則是集結消費者使用的流量,賺取其服務費用。如今,與中小型的計程車業者合作,雖然吸引力不如過往,但有計程車業者幫忙把關車輛和司機,對UBER來說反而是件好事,如果有使用UBER的爭議,還有計程車業者可以先擋著,對UBER而言,也省了一些麻煩。

UBER結合計程車業者,雖然重返台灣市場,但與過往的「產品力」相較,現在的UBER影響力,已不若過往,至於有多少消費者會使用UBER TAXI,反而要看最大的台灣大車隊的作法而定,大家都是可以透過APP叫車的服務,要比的,就是實際對消費者的牛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