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4)台北醫學大學導入IBM Watson for Oncology,腫瘤科醫師可運用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提供癌患完善療程。
(2017-07-14)台北醫學大學今天率先引進由美國史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訓練出來的IBM Watson for Oncology (人工智能癌症治療輔助系統),從此台灣醫療體系正式邁向醫師與人工智能搭配合作的新紀元。多了IBM Watson for Oncology 這個任勞任怨的得力「助手」,癌症病人將可獲得更全面而妥善的醫療照護。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是全球知名的腫瘤醫療及轉譯醫學專家,他認為導入人工智能治療輔助系統是未來趨勢,也是劃時代的創舉,腫瘤科醫師和IBM Watson for Oncology攜手合作,將可擬定出最好的治療策略,嘉惠更多癌症病人。今年6月起,北醫體系的台北癌症中心、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等醫院的腫瘤科醫師都將投入這項嶄新的醫療模式。
萬芳醫院醫療資訊執行長、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俊佑表示,IBM Watson Health團隊匯集了300多種醫學期刊、200多本教科書,以及將近1500萬頁文件的資料,為腫瘤科醫師針對各種不同治療方案、用藥和給藥指示提供洞察與資訊,也讓IBM Watson for Oncology 不斷學習,變得越來越強大。
IBM Watson Health 國際市場開發副總裁 Mr. Zaher El Assi。(圖:IBM)
IBM Watson Health 腫瘤與基因體學總經理Rob Merkel指出:「我們希冀善用IBM Watson for Oncology的技術,釋放日益漸增的癌症知識力量。IBM Watson Health運用醫療照護的資料,發掘可行資訊,並協助腫瘤醫師進行醫治。很榮幸能夠與台北醫學大學攜手合作,把這項認知運算工具的力量分享給世界各地的醫師。」
2014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 (ASCO) 的研究探討了IBM Watson for Oncology 的最新發展,接受訓練後,IBM Watson for Oncology能與MSK醫師的治療方式達到一致。2015年ASCO進一步討論MSK癌症中心導入IBM Watson for Oncology的臨床療效,在在顯示癌症輔助人工智能系統在臨床醫療的重要性。
醫學發展日新月益,目前全球每年發表近5萬篇腫瘤研究文獻,到了2020年,醫療資訊量預計每73天就會雙倍成長,醫療知識暴增的速度,已遠遠超出人類可以消化資訊的速度,就算醫師再敬業,也不可能讀完每篇醫學文獻。此時,IBM Watson for Oncology這套人工智能治療輔助系統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隨時提供醫師最佳的治療建議,進而讓癌症病人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
今後,癌症病人走進北醫體系的台北癌症中心、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診間,醫師問診後,會將病歷報告、理學和影像學檢查數據以及看診記錄等載入電子病歷,再從雲端連結到IBM Watson for Oncology這套人工智能治療輔助系統,這套系統會立即判讀及分析,同時依序提出不少治療建議,最後再由醫師依個人專業及經驗做出決定。
除了治療建議外,這套系統還提供不少專業諮詢,比如點選建議中的某項藥物,就會出現藥效、副作用、5年存活率等資料,醫師參考之餘,也可分享給癌症病人及其家屬,降低他們對用藥治療的疑慮,減少醫療糾紛。
對醫師來說,這套系統可協助他們和病人的溝通,增加病人的信任度,同時也提供第二意見,讓他們有更多選擇。
閻雲認為,腫瘤科醫師初期或許會對身邊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助手」保持距離,甚至有些排斥,但久而久之就會發覺它的好,進而變成診間的好伙伴。在這套系統協助下,醫師也將有更多時間來關懷病人的身心靈,幫他們重拾健康。
就病人而言,國內有了這套人工智能治療輔助系統後,就算不用大老遠跑到美國的幾家知名醫院,也可得到即時且完整的治療建議,節省不少時間及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