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動腦40週年.全球經典廣告回顧系列26】1989年12月號149期的《動腦雜誌》,廣告代理商在其封底的聯合廣告跨版頁面,以「誰殺了發行人?」為大題,呼籲各媒體經營者,重視廣告業務的拓展。
(2017-05-23)台灣於1987年解嚴後,「報禁」也隨在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讓更多的政治或媒體理想人紛紛投入辦報。報禁時期原有31家報紙,而到了1989年11月底,向新聞局登記的新報紙數量多達162家,展開了媒體經營大戰,各大報也一一刊登文宣,欲拓展廣告客戶。
而《動腦》雜誌149期封面故事,就以「各地強勢報紙現況報導」為題,探討報紙的發行大戰,與新報能如何生存與競爭。而與《動腦》密切合作的廣告代理商,便在聯合廣告頁面探討媒體公信力問題,主圖也隨之刊上該期《動腦》封面,點出媒體生命面臨的危機。
「誰殺了發行人?」一文中提到,不依賴政府或利益團體的傳媒,才能維持獨立、客觀的立場,建立其公信力。因此,廣告營收是傳媒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支柱。然而,廣告代理商們卻缺乏具公信力的發行量報告、詳實的收看者分析,及科學化的媒體服務計劃等。廣告與媒體應互相依存,所以媒體經營者及發行人,應重視廣告業務拓展,提升對廣告客戶及代理商的服務品質與公信力,並為社會善盡其傳播文化、促進繁榮的功能。
據其時代背景可知,營運無法脫離政黨、政府的支持,而讓自己獨立的媒體,是難以具公信力,能被大眾所信服的,尤其剛脫離戒嚴時期的台灣社會,高度重視言論與新聞自由,如果我們是廣告主,當然希望能刊登廣告在最具影響力,與最被大眾信任的媒體上露出。
然而報紙媒體四處林立,發行資訊不透明而難以掌握,也讓廣告代理商在選擇適合媒體時面臨不便,因此搭配《動腦》封面主題刊出這份聯合廣告。希望媒體在追求崇高理想時,也能注重自身的經營運作(廣告業務)能步上軌道。(本文案例收錄在《動腦》第149期)
伸入編輯室的廣告黑手
或許在當時,能自己賺錢、獨立政府部門外的媒體,才能保有其經營理念、行使新聞自由的權利。到了今天,廣告業務一直是所有新聞媒體經營的重點,甚至,超越新聞內容本身。
中國時報記者陳志東,日前在自營平台發表對置入性行銷的看法《中國時報 請停止踐踏媒體尊嚴》,引起傳媒社群圈廣大討論(無主流媒體報導)。他雖然肯定著重廣告業務,是支持媒體生存的方式,但廣告與新聞內容的混淆,甚至是讓廣告主介入新聞報導的立場,則是大肆否定。並揭露內部同仁通訊軟體對話紀錄,讓我們見到現今媒體(不只是中時)是如何被廣告主所控制。
雖然這並非新議題,但陳志東的評論與資料揭發,確實又引起另一波反思。究竟,廣告經營是幫助新聞更加自由,還是僅在控制權的轉讓?高度依賴廣告的結果,真能以往時代人們想得如此?能確定的是,廣告以新聞呈現,以及讓廣告主介入編輯室,都是對該媒體公信力的傷害。
媒體的形象與信譽,一旦被大眾定位,便難以抹滅。
為歡慶即將到來的動腦40週年,動腦編輯部推出「全球經典廣告回顧系列」專欄,讓廣告主、代理商、創意人,以及任何對廣告產業有興趣的讀者,能有如坐上時光機,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社會氛圍、文化,一同回味這40年來行銷傳播產業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