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影片的量化指標,不能只看總瀏覽數,要像Youtube所公佈的,還要注意自然觀看次數及續看率,另外,最好要觀察影片留言的評價,因為一支「爛片」,也可能因為引起好起而被大量傳播,只是其帶來的就不是正面的影響。

全球影音霸主Youtube自2013年起,每季都會公佈台灣最成功廣告影片得獎名單,據Youtube的官方說法,Youtube廣告排行榜每季都會選出最富新意,人氣最旺的廣告。

Youtube的演算法會考量付費觀看次數、自然觀看次數和觀眾續看率,然後選出優勝廣告,聽起來是有一定的標準,但每次公佈的名次,都是以影片在當季的觀看次數排名,如何與其演算法計算,而非只是影片觀看次數,就不得而知了。

比較有趣的是,Youtube之前的影片排行,都是以「最成功廣告排行榜」為名,而2017年第一季則是以「最成功影片排行榜」為外,不知只是「誤鍵」,還是有其轉變的意義,或許Youtube開始認為影片的評價不只是「廣告」,而是影片的擴散性,所以把「廣告」兩個字拿掉,但是否真是如此,這要看後續的排行榜如何命名再來觀察。但從2017年第一季的排行榜數字,卻看出來一些不太一樣的氛圍。

 

筆者依Youtube公佈的各季排行榜數字,摘出了2016/Q1到2017/Q1的各季數字,發現2017/Q1的排行榜瀏覽數,是歷年來最低,而前五名的瀏覽總數,更是首度低於500萬次(2015年各季前五名的總瀏覽次數均超過1,000萬次),這是否透露了什麼意義?筆者曾於去年第三季排行榜公佈時撰文「瀏覽率不等於銷售量」,說明瀏覽數雖然是一個指標,但並非衝高瀏覽數就是一支成功的影片,更重要的是想要藉影片達到什麼樣的行銷目的。

影片的成功與否,其實很難判斷,銷量不會因為一支影片就突然大賣,品牌形象也不會因為一支影片就大幅提昇,品牌力和銷售力所需要的原素太多了,但每支影片都讓有其在品牌行銷中的目的,所以,影片是否成功,端看當初訂定的目的是否有達成。

至於量化的瀏覽數指標,影響的因子也很多,特別是廣告的投入,會影響一支影片能否在短期內觸及到一定的影響人數,若是一支有感染力(不一定是灑狗血的感動落淚)的影片,會被自然推播出去,因此,影片的量化指標,不能只看總瀏覽數,要像Youtube所公佈的,還要注意自然觀看次數及續看率,另外,最好要觀察影片留言的評價,因為一支「爛片」,也可能因為引起好起而被大量傳播,只是其帶來的就不是正面的影響。

在網路影音持續盛行,消費者觀看影音的時間仍不斷增加的情況下,2017年第一季的Youtube成功影片排行榜瀏覽數卻下滑,其可能原因有四:

1、2017第1季的影片產出時間延後:

由於今年農曆年卡在2月,所以廣告主的影片上架多在2月中以後,因為Youtube是採「季結」,所以影片發酵的時間較短,因此影響了總瀏覽數,若是這個原因,對於Youtube來說,就不是什麼太嚴重的事;

2、在Youtube上架的影片太多,導致流量分散:

由於每個人一天的時間固定,當在網路上可以選擇觀看的影片變多,就會分散看到每支影片的機會,因此,單支影片的瀏覽數就會下降,若是這個原因,對Youtube倒是個好事,代表影片上架的數量源源不斷,而各廣告主想要自己的影片被看見,就請再多投一些廣告資源吧;

3、廣告主的廣告投入減少了:

廣告投入會直接影響影片的觸及度,而Youtube每季公佈最成功影片的目的,只怕也是希望「刺激」廣告主多投些預算,以讓自己的影片能榮登最成功廣告影片的排行,但若真的因為大環境或是影片上架位置的競爭考量,廣告主開始減少了在Youtube上的廣告投資,若是這個原因,只怕要讓Youtube很擔心呢;

4、在Youtube觀看影片的流量減少

這是Youtube最值得擔心的原因,特別是FB的影音竄起的速度飛快,加上其社群影響力,許多廣告主都把影片直接投資在FB上,只是「順便」放在Youtube上架,而主要的廣告投資則集中在FB,因為FB的互動性更高於Youtube,因此,廣告主對影音投資的走向改變,對Youtube來說是最大的傷害。

筆者沒有資料可以確認Youtube公佈的最成功影片瀏覽量降低的原因,但FB分掉了Youtube許多影音資源倒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那天FB也來辦個最成功影片排行榜,那麼Youtube要如何應戰,倒是令筆者很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