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5)日本政府,對台灣的準外交機構「日本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已於2017年1月1日正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日關係,仍處不對等。

正名後新招牌。(圖:Brain.com.tw)

(2017-01-05)「日本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在1972年9月台日斷交後,隨即在同年12月1日,由日本政府以民間團體名義,成立的準官方機構,已於2017年1月1日正式正名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雖然只加上「台灣」兩字,卻引起中國的強烈抗議,尤其在其軍機及航母繞台之後,國際政治觀察者對於日本政府的舉動,提出多項政治揣測。台灣北社也在今天(5日)發表評論:台灣「正名之路還是一樣顛簸困難重重」。


台灣北社社長張葉森,對動腦雜誌表示:審慎續看台日國際關係的正常進展。(圖:北社提供)

首先,2016年12月2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和美國即將就任的川普通話,可被視為台美關係的一大進展,在此之前,川普已經會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僅談論了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甚至連東亞安全佈局也可能在談話之中。不禁讓人想起1972年台日斷交,以及隨後1979年台美斷交,值得注意其先後關係。

日本常自認台、日關係是一種特別夥伴關係,但是在外交關係上,日本政府卻一直吝於給台灣任何正式的政治名份。自1972年斷交至今,台日雙方都還是透過民間機構「日本交流協會」及「亞東關係協會」等方式進行交流,且交流協會還特別冠以「公益財團法人」等字,以強調台日關係是民間關係,非官方關係。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正名,就日本立場來看,目的無非只是要方便民眾更了解其業務內容,讓名稱更加名正言順,所看重的是組織運作的實際功能。未來,「亞東關係協會」是否也踏上正名腳步,將考驗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的努力。

1979年4月10日美國因應台美斷交,以台灣為名制定《台灣關係法》,且駐台代表機構為「美國在台協會」(AIT);1993年南韓政府的駐台機構已改稱「駐台北韓國代表部」;歐盟核心國家德國,其駐台代表機構於2000年2月1日成立,已使用「德國在台協會」;英國2015年也改稱「英國在台辦事處」。對於此次正名是否為積極友好行為?若是,為何「亞東關係協會」未同日正名?相信台灣菁英的態度是淡定的。

傾中立場觀察者認為,此舉是日本向中國宣示脫中,奪回「一中」詮釋權的動作。從北京政府的角度看,交流協會加上「台灣」兩字,有脫離「一個中國」的意思,文字意涵是北京所注重的;而台灣政府的角度看,交流協會的「正名」,視為提升台日關係的新階段。

事實上,無論如何表述,交流協會仍然是「公益法人」的本質,未改變台灣、日本兩邊不對等關係。平衡觀察台日中三方關係,日本對台的友善行動,確實落後於德國、韓國和英國政府,與日本自許求真求實的武士道精神大異其趣。

2017年1月1日,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正名剎那的歷史鏡頭。(簡明文/攝影)


正名前舊招牌。(圖:取自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
翻轉產業的產業
產業翻轉:「門,開在哪裡?」
重大案件審理 應該直播
航太MIT 台灣兆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