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5)建築安全設計的動腦,必須追本溯源,回到選材與施工,「看不見的地方才是重要環節」是張明輝所的堅持做事態度。同樣重視設計安全的台灣設計協會前理事長吳進生,對此也認為值得注意。

(圖:張明輝提供)

(2017-01-05)「點點滴滴追求合理、最大力量在細微處!」這對2002-03年永樂扶輪社社長張明輝(Watch)他自認,最適合不過。家族4代都以高精密度鐘錶為志業,對建築結構的安全同樣也不遺餘力,並接受動腦雜誌專訪,他認為,重視那看不見的,往往才是重要的環節。

現行的建築工法在進行灌漿工程時,大多使用混凝土墊塊或塑膠墊塊,將鋼筋撐離模板或是鋼筋與鋼筋之間有適當的高度與間距(如下圖)。當混凝土灌漿完成後,可以讓混凝土完整的包覆於鋼筋上。

 


傳統墊塊移位。(圖:張明輝提供)


傳統墊塊。(圖:張明輝提供)

然而,當進行混凝土灌漿時,混凝土墊塊或塑膠墊塊往往因為灌漿過程的機械振動、混凝土高壓灌注,以及施工人員作業踩踏而導致鋼筋與墊塊偏離原來的位置,除了可能造成施工人員的安全問題,也需要再次施工調整;若無針對此狀況進行二次施工,可能進一步導致鋼筋之間塌陷或鋼筋及墊塊移位,進而引發保護層不足及鋼筋裸露等問題。

有鑑於台灣處地震活耀的環太平洋火山帶,地震頻繁。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及2016年的美濃大地震,喚起社會大眾對建築物品質的關注。一直以來,為了提升台灣建築的品質,創作人張明輝先生歷經多年研究與搜集,經由多方評估、考量及專家訪談,在此期間不斷試作修改,最後研發出APLUS固定器(如下圖),其專利設計可以有效固定鋼筋,確保保護層間距一致,並提升建築物品質及施工人員安全。


APLUS鋼筋固定器。(圖:張明輝提供)

大家都知道,建築外牆的剝落,可以重新修補;室內裝潢老舊,可以重新裝修。唯有建築物完成灌漿作業後,若發現鋼筋脫落或鋼筋裸露,此問題除非將整棟建築物重新施作,否則幾乎沒有重新補救的機會。大眾對建築物的基本要求,就是結構安全;由於建築物的施作過程不易為普羅大眾可見可知,且建築物完成後也無法得知內部的結構,往往呈現給出來的都是眼前所見的華麗裝潢。然而,看不見得地方往往才是最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