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號480期動腦雜誌)
(2016年4月號480期動腦雜誌)台灣有一家生技公司,14年前(2002)成立,資本額有17.1億。2015年3月以每股310元掛牌上市,12月中股價衝到755元,公司市值一度達到1291億元(約40億美元),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的股王,也帶給台灣生技希望之夢。 ......特別的是,這家公司十多年來,營業額仍然掛「零」,近年每年虧損數億元。生技公司,投入研發人力費用昂高外,藥品還得通過漫長嚴格的臨床測試,才能在市場上銷售,這些風險都可以了解。
但這公司的問題,出現在上個月對其新藥試驗結果的公告,所謂的「解盲」。通常新藥第二/三期的臨床試驗,為證明藥物的治療效果,進行「雙盲」試驗。即病人被隨機編入用藥組及對照組兩組,對照組給予安慰劑,用藥組給予真正藥物。病人及醫護人員都不知道誰得到真正藥物,直至測試結束為止,才進行資料「解盲」和科學客觀地統計分析藥品的療效。
這生技公司二月中,在眾人期盼下公布新藥臨床試驗的「解盲」結果,為「主要療效指標未呈現統計學上顯著意義」。其董事長卻以「出乎意外、跌破眼鏡的成功」對外詮釋「解盲」,而中央研究院院長也以「從未看過這麼漂亮的數據」來說明這個結果,還以「非常興奮」形容其心情。
事實上,這個「解盲」結果是,新藥「沒有」通過臨床試驗,公司對外公告及媒體文宣卻是「看好、成功」意圖粉飾太平。投資人的夢破滅了,股價從「解盲」那天一連跌停,至今掉落近四成。現在還受檢察單位調查是否涉及非法炒作、內線交易、利益衝突等問題。
一家十多年「零」營業額的生技公司,在台灣被哄成千億的市值,到底是誰在吹泡沫?哪裡出了問題?有沒有盲點?
生物醫學科技,是台灣新政府看好的明星產業,未來的希望。但其中涉及諸多專業判斷及不確定性,例如,科技含量、應用範圍、藥品上市時程、市場規模、專利風險等等的評估,一點都不簡單。
這個原本單純的「解盲」報告,被經營者玩「文字遊戲」意圖矇騙。不論科技多先進,企業最終成敗的關鍵,恐怕還是企業倫理及公司治理的落實。台灣未來在生技產業的發展,不能只捧捧幾個大明星,若要建立穩固的根基,台灣新政府,要先「解盲」,看見真實,不是幻夢。
謝冠雄為台大管理學院GMBA教授,資歷:亞太電信執行長、太平洋證券執行長、新娘物語雜誌社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