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是一襲合身的旗袍,配上略誇張的化妝手法,王效蘭鮮明的裝扮,總叫看到她第一眼的人終生難忘。她經營報業全心投入,親和的對待屬下,以及永遠用不完的精力,有時也讓男性經營者自嘆不如。 她曾是聯合報第一位女記者,而今是報系員工口中暱稱的「老太太」;她也是贏得法國頒授「文化騎士獎章」的地下外交官,握有相當豐厚的政商人脈。 從民生報的創刊、清新的定位、到廣告業務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她為民生報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但也有人批評她從不避嫌出現在自已報紙上的頻率太高,似乎有違媒體經營者的風格。 她以報為家,幾乎全年無休。接近正午時分,是王效蘭工作時鐘開始運轉的時刻。坐在公文、尺牘堆積散放的辦公桌前,她接待訪客、電話鈴聲不斷、交辦重要任務、閱讀書報,甚至不放過各方寄贈的研究報告。經常是廢寢忘食,持續到凌晨時分,她才離去。 這一切在她世新編採科畢業,成為聯合報第一位女記者後,就已註定了要坐在這個舉足輕重的位置上。 「我是個不回家的女人。」王效蘭半是調侃,半是喟歎。 1993年9月16曰,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正式宣布退休,他擁有的龐大事業,包括八份報紙、兩家雜誌、一家通訊社及四個相關企業(註一)、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等,完全交由子女接棒經營管理。 王家五位兄弟姊妹,除了王友蘭無意投入新聞工作,其餘四人王必成、王效蘭、王必立及王蕙蘭(註二)在父親的栽培之下,各有不同的專業背景,也分別了解不同地區的國情、語文,在報系業務上各展所長,使得第二代接班的經營、分工穩健,且順利地完成。 王效蘭因遠嫁瑞士定居,1979年在父親緊急召喚之下,返國主持民生報,從被批評為「那不是報紙」開始,明年已然邁入二十個年頭;它所樹立的里程碑,在王效蘭的心目中,真有「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撲鼻梅花香」的感慨。 父規是她的「家庭教師」,給予全力支援,王效蘭的樸實性格、認真敬業,來自遺傳和家學的淵源,天時、地利、人和,在她的事業發展和生涯規劃上,有無形的助力;加上報系資深元老鼎力相助、訓練有素的人才濟濟,使她一貫地樂在工作,如魚得水。 由於專業的理論訓練,王效蘭深知新聞自立性的重要,她的充份授權、堅守倫理,正是建立報格的原則。 「家父由軍人轉業為報人,由槍桿換筆桿,追求的是有尊嚴地立足,為全世界華人服務。」王效蘭不但服膺父親遺志,更徹底執行。 「生而無憾,死而無悔」是王惕吾一生的標竿,也成為女兒的座右銘,王效蘭深知如何讓自己活得開心、活得自在。 她有工作的狂熱、十足的意志力,在報社裡和同仁打成一片,幾乎沒有權威。王效蘭直言,平曰棘手的事並不多,當部屬達成工作目標,就是她最大的鼓舞。 「我經常在接待外賓時,為他們引見優秀的記者同仁,我只深恐員工貽笑大方,必要時一定督促他們進修,跟得上時代的脈動、趨勢和潮流。」報社內的夥伴也經常互相打趣,最怕的就是「老太太要考試」,自歎弗如的是,「她具有電腦486驚人的記憶容量」。 在報業激烈競爭,電子媒體積極爭取閱聽大眾的時代,王效蘭仍充滿信心表示:「報紙的存在,能夠提供更寬廣的思考空間;專業的評論、新聞的解析,甚至是頭條的選擇,都足以反映出更勝一籌的優勢。」 然而,在聯合報系揭櫫的「正派」強調的是正當、正直、正確、正義、正道等信念,在自由競爭的機制之下,難免引起某些怨言:「別人可以,我們為什麼不可以?」 王效蘭堅拒與菸商合作,也不參與任何商業選美活動,尤其是深入家庭的民生報,從不接受色情、選舉廣告,希望保持一份乾淨、清爽的品質。 曾經擔任王效蘭特別助理的陳敬貴(現任聯合報業務管理部總經理)指出:「發行人在辦報之餘,對藝術文化的活動,付出極大的心力;她身在台灣,卻具有跨足國際的視野,諸如巴黎市長、法航董事長等人,都和她有深厚的交誼。」 「以報為家」的王效蘭,尤其關注部屬,在報系之內約有五千多位員工,絕大多數她都能叫得出名字,進而打成一片;典型的走動式管理,加上親切貼心的語言魅力,表露了她圓融的管理智慧。 有人形容她得自父親的真傳。「我們也有不同,父親的行事作風,講究傳統中國人的厚道及情理法的次序。」王效蘭則有些身不由己的做法:「我處在現在傾向功利的社會中,制度之中不宜有太多的特例,自然演變成法理情的情況。」 在提供良善的工作環境、優渥的福利和完整的訓練之外,王效蘭常出席同仁的婚宴,但她也有三不原則,─不證婚、二不致詞、三不坐首桌。 王效蘭與朋友相交,有她體貼的一面,許多人經常收到她教人窩心的禮物,如駐美大使胡志強,赴美之前,王效蘭送他一冊活動紀念照片;影星葉蒨文在登台前,嘗到她最愛的台灣蔥油餅,從這些小地方的設想周到,即可見一斑。 從對民生報的努力營造,到聯合報的改版、放大字體,王效蘭在父親苦心部署之下,不負眾望地表現了「頗有父風、頗知父心」的大將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