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信用卡所推出的前進澳門活動,不僅突破了價格戰的重圍,更讓花旗信用卡突破了100萬張的發卡量。究竟「花旗前進澳門」這個促銷活動是如何產生的?廣告表現是如何讓消費者相信「這是真的」? 台灣信用卡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在一片「免年費」的價格戰中,花旗信用卡所推出的「花旗前進澳門」活動異軍突起,不以降價為訴求,而以「申請花旗信用卡,即可以新台幣1,800元遊澳門」,造成了空前的轟動;也使得花旗信用卡的發卡量由1996年初的80幾萬張,突破了100萬張的預定發卡目標,剪卡率更因此減少了20%,品牌知名度增加了13%。 一直以「不斷創新服務」為策略的花旗銀行,從1994年的「相片信用卡」、1995年的「刷卡紅利」、「失卡免風險」」到1996年的「全球購物保障」,都是以加強客戶服務及權利為訴求。 同樣的,1996年4月中推出到1997年5月底為止的「花旗前進澳門」,也是眾多提供消費者服務的一項大型促銷活動;主要目的在增加新會員,達到1996年中以前突破100萬張發卡量目標,及減少剪卡率、建立忠誠度。 三個月不到就推出 鑑於信用卡與旅遊業的高度相關,長榮航空正在推搭長榮到澳門的促銷活動,花旗銀行與長榮航空有良好的配合關係,因此花旗銀行與長榮航空合作,爭取到低於市場行情頗多的新台幣1,800元來回機票價,並建立一套與旅行社整合的電腦訂位系統,規劃不到三個月,就在1996年4月中推出了「花旗前進澳門」活動;而長榮航空的澳門訂位量,也在推出後三個月內班班客滿,票價跟著水漲船高。 「花旗前進澳門」這個活動熱門的原因,除了優惠條件佳、24小時電話服務系統外,廣告表現清楚──「讓消費者相信是真的」是最主要的因素。但這樣的廣告表現,卻不是一開始就採取的,而是經由第一波廣告活動的結果檢討而來。 活動初期反應未如預期 非常重視廣告投資的花旗銀行,1994年的廣告量是新台幣7,000萬元、1995年是新台幣1億多元、1996年為新台幣2億多元。為打響活動知名度,花旗銀行在4月中~5月底,打了第一波包括戶外看板、機場燈箱、公車看板、DM(直接信函)的全傳播廣告,活動預算約新台幣1億元。這波廣告策略採意識型態方式,表現看到花旗推出前進澳門活動「群眾陷入歇斯底里的狀態」;推出一個星期後,活動知名度達到了30%幾,但信用卡進件量並沒有很快提昇,現有會員的訂位量也不多。經市調分析得知,消費者普遍存有「廣告是假的」及「對澳門沒有興趣」這兩個主要徵結點。 由於「對澳門沒有興趣」是較難解決的,因此花旗銀行便針對「廣告是假的」,採取應對的策略。在5月底~6月初,打了第二波電視廣告,用「消費者證言」的方式,找了那些已成為花旗會員且正要去澳門的消費者,派攝影師隨團拍他們的旅遊狀況,或借消費者自己所拍的V8做剪接;加上消費者的親口証言,不斷地在三台及有線電視播放,真正地將這個促銷活動推到高潮,市場反應非常得好,電視廣告印象增加了20%。 由於活動的白熱化,會員人數眾多,旺季時機位有限,造成必須抽籤的情況,很多人無法依預定的日期前往,產生了不少的抱怨,是這個活動臨時的突發狀況;為此,花旗銀行為解決消費者的疑惑,在1996年底推出第三波廣告,除了告知消費者如何較能訂到位置外,也順便繼續加強最後1997年5月底截止的活動告知。 開啟低價旅遊趨勢 與台新銀行玫瑰卡一樣,「花旗前進澳門」活動,同樣造成了一股潮流,開啟了各行業促銷活動的新趨勢;各家銀行紛紛推出「前進羅馬……」,或是刷卡紅利旅遊活動。媒體業如經濟日報、中國時報等也如法泡製,一時之間「前進……」蔚為流行語,花旗銀行信用卡又再度在形象及知名度上維持不墜,突破價格重圍,打了一場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