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居首、正聲第二、ICRT第三 因廣播頻道禁錮,沉寂了34年的廣播媒體市場,與報紙、雜誌媒體的激烈競爭比較,一直是水波不興。但是1993年廣播頻道的開放,促使廣播也開始踏上競爭的舞台,展開多采多姿的演出。特別是讓聽眾直接Call In的現場節目,讓社會大眾參與街頭評論,為台灣的廣播媒體邁入新的境界。 自1993年2月1日新聞局正式開始辦理新電台的登記領表工作起,廣播電台的競爭即愈形激烈。據台北市廣告公會的統計,1993年度台灣地區廣播媒體廣告營收,與報紙、電視、雜誌三大媒體相比較,成長率最高,為16.41%。 1993年台灣地區廣播媒體的廣告營收約為新台幣31.6億元。中廣以13.08億仍居榜首;正聲則以2.39億居次;ICRT及台灣廣播則以1.31億及0.96億分居三、四名。 中廣業務部主任李堂儀表示,由於1993年度中廣投入很多心血於節目的製作與活動的企劃上,企圖藉由讓客戶、聽眾直接參與活動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例如中廣首創結合客戶一同舉辦國語、閩南語懷念老歌演唱會,會後將盈餘捐贈慈善單位;再加上音樂網、新聞網幾個具代表.性的單元製播(智慧的話、每日一諺……等),使得中廣1993年的廣告營收成長了20%。 1993年廣播頻道的開放,帶來了機會;相對地,也增加了經營者在業務方面的壓力。由於中廣新聞網FM107.7,將於1994年底搬至AM657,使得中廣今年的廣告營收面臨挑戰。 目前,中廣已為搬網的行動大打公車與電子看板廣告。面對13家電台即將於年底加入競爭行列,中廣特於1994年初成立公關部為該台塑造形象;而中廣總經理李祖源亦針對新聞網的搬出,授權公關部擬定一套完整的廣告行銷策略,包括語音系統告知、電子看板、公車及報紙廣告,積極作好攻防的準備。 而一向位居調幅民營電台龍頭老大的正聲,1993年底正式取得調頻頻道。該台總經理涂大成表示,由於新聞局規定現有民營電台若取得調頻頻道,就必須相對釋出一個頻道;而由於這是正聲44年來首度跨越調福至調頻,對於內製人員深具鼓舞作用。另,正聲也於今年摘下第一屆廣播金鐘獎三座新聞相關獎座中的兩座,相對於擁有85位人員的中廣新聞網的無所斬獲,正聲新聞部士氣如虹。 因應廣播大戰的開打,正聲為將開播的正聲台北調頻台,在第一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當天(3月26日)推出電視廣告,首開廣播媒體上電視媒體打廣告的先例。據該構想的原創者、新聞部經理郝士英表示,該廣告的推出,是一種嘗試性的作法,搶先推出企業形象廣告,乃在取得機先。 重視與聽眾間的互動 郝士英表示,將來開播的台北調頻台,以生活資訊的節目為主,並全面採取Call In的方式製作節目,讓節目主持人自由發揮,達到與聽眾雙向溝通、互動的功效,目前正聲已有數十個不錯的企劃案在審理當中。 而面對地下幾家非法電台,如台灣之聲、全民電台、寶島新聲、南台灣之聲及台灣新聲的競相在FM發聲鳴放,且節目亦採現場Call─In方式,郝士英認為,由於定位、聽眾區隔的不同,尚不致造成威脅。正派經營44年的正聲,絕對有信心爭取到一定的聽眾群,她相信新聞局及交通部自有其應有的作法。 正聲廣播1993年廣告營收成長了4.76%,據營業部副理郭善文表示,由於該台,1993年8月份起全面調漲廣告價格的11.38%,所以全年廣告營收才略有成長。 規劃廣告的空間各不相同 由美軍贈與,並由一非營利性基金會負責營運的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ICRT,1993年廣告營收成長1%。業務部經理高怡文表示,為了要進一步提高廣告營收,1994年已調高6%的廣告訂價,並推出組合式廣告,亦即分段出售廣告;並配合企業促銷或新產品上市,安排兩週內播完50個檔次的密集廣告組合,企圖在1994年提昇ICRT的廣告營收。 屬於馬繼先家族企業經營形態的台灣廣播公司,1993年仍承襲以往穩健經營的作風,保守營運,在廣告營收方面成長率持平。據台灣廣播總經理馬長生表示,廣告營收之所以沒有成長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所致。 另,由於廣告客戶主導一切,不論廣告創意、作品呈現的方式都得以客戶的意見為依歸,所以台廣很少有進一步做廣告規劃的空間。站在廣播守門人的立場,僅能修改其誇大、不實之處,使其不致更壞,所能做的著實有限。 適者生存、弱者淘汰 繼1993年政府開放13個調頻頻道後,1994年又有一連串的開放措施,開放29個調頻頻道供業者設立廣播電台;而交通部目前亦正在規劃以拍賣頻道的方式釋出廣播頻道,並向取得頻道使用權的媒體收取費用,預計88兆赫到108兆赫的廣播頻道,將在1995年底之前全部開放,供民間申設廣播電台。 面對禁錮長達34年的廣播媒體市場的開放,許多人對於加入經營的行列莫不卯足全力;然而經過「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市場重劃後,真正能在這片目前處於戰國時代的競技場上,掌握不錯廣告營收的廣播公司能有多少,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不過,突然增加的廣播頻道,一定會促使廣播廣告量的增加;也提供了廣播廣告專業代理商發揮所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