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0)大多的消費者習性是不分國籍與種族的,到底哪些廣告行銷手法,會大大地踩到消費者的地雷呢?

(2016-03-30)【倫敦新創系列3】眼花撩亂的資料訊息,就像是進了電影院看好萊塢動作片,卻發覺裡面所有的人看起來長得都一樣,雖然你知道每個人都站在不同陣營,但卻怎麼看都一頭霧水。

 

 

數位行銷—資訊內容的佈置

會開始注意到訊息量以及訊息佈局的契機,是當初和一群台灣學生跨海觀看總統大選開票結果而來。當時看著開票結果不停出來時,我不斷問身旁的朋友剛剛掠過的數字代表什麼意思,而在此時,新的資訊又已出來。

這其實是個有趣的現象,直到近年才被大肆討論,其顯現出關於訊息的相關性、實用性以及導向性,都必須先濃縮整理後再提出觀點給讀者。

台灣繼文創、品牌的打造後,除了單純的營造美感和品味的平面設計,更是要深入資訊易讀性以及數據圖像化,在架構平面美感、字體美學的同時,科普和數學統計也變得重要了,像是如何建構圖表、如何解釋圖表。

另外,網路廣告並不是越多就越好,使用者在網路上的耐性只有三秒,比金魚的記憶力還短,所以笑點雖然很重要,但重點更重要。

以自身經驗舉例,過去我有個十分喜愛,每天都會刷個四到五次的網站,但隨著網站為了營收而賣出彈跳式影音廣告,我就再也不上那個網站了,因為在搭車時這些影音廣告無預警地播出,再加上手機螢幕上的關閉鍵相當難按,讓我當下的尷尬程度筆墨難形,而該網站的內容其實在其他網站上也都有,並不是非它不可。

再說說其他令人心煩的廣告方式。

自從偷偷喜歡上學校的英國男孩後,我跟著英國人開始使用Instagram,並且為了不讓人生太空虛而追蹤了一些喜歡的帳號,像是拜仁慕尼黑、穆勒以及諾伊爾,但這些名人動態下的留言,總是會出現「名牌精品代購」之類風馬牛不相干的廣告,完完全全阻斷了我瀏覽的興致,更讓我覺得廣告褻瀆球迷對於球隊以及球星的喜愛。

事實上,數位廣告不是觀看量乘以散佈量就能達到效果,就像男孩子告白不是和全校都說過就可以亂槍打鳥打中一個,這只會讓風評變差,而建立品牌忠誠度不才是廣告的長久目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