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2)台灣市場小,設計師商品放眼海外,但通路行銷哪裡出問題?寶來文創搭的通路行銷平台,出了什麼狀況?

(Brain.com 2015-07-22)擁有多年行銷經驗,與擁有數千個銷售通路的寶來文創開發,2014年3月4日在台北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舉辦「台灣文創通路行銷整合平台」啟動儀式。

一年多時間過去,卻驚傳,當時力挺該平台的中華平面設計協會、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等旗下會員,不僅股東名冊沒有拿到,要拿回當初投資的30萬也跳票。現在仍有多位設計師,與成立該平台的寶來文創開發董事長徐華文,陷入談判僵局。

狀況一:投資不如預期
談到與寶來合作的過程,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前理事長、麥傑設計總監陳進東表示他相當失望。

他了解,台灣設計公司規模小、設計產品市場小、資金運用也無法非常靈活,只關注台灣市場,很難創造利潤。要走向國際,也十分不容易。

所以當深耕海外通路十多年的徐華文去年提出通路平台構想時,許多設計師二話不說,拿出錢來支持,不僅希望讓商品走出台灣,也可以向徐華文學習多年來的通路行銷經驗。

但從平台成立後3~4個月,有設計師發現,商品一直沒被推廣出去,就趕緊要求拿回資金、撤出平台。

但陳進東與幾位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的會員,仍有期望,所以還是不斷向徐華文提案,請他評斷自己的產品,是否有機會獲得海外消費者的目光。

徐華文面對這樣的情況,則是大喊:「我後悔找設計師來合夥!拆夥,對彼此來說,是一種解脫!」

徐華文四月初告訴《動腦》,設計師與他拆夥,甚至鬧得幾乎連朋友都做不成的原因。徐華文認為,無論是設計師、銀行,或是政府,以為資金一投入,就要有立竿見影的成效,是非常不懂市場的想法。

狀況二:危機或轉機 一線之隔
徐華文表示,他20年前從贈品代工起家,幫 Japan Tobacco 製作機場贈品。當時代工的訂單高達400萬美金。好生意,也為他賺到在松山區上百坪的辦公室,與私人住宅。

但十年前,徐華文看到訂單,逐漸被中國廠商搶走,只能轉型求生。所以,陸續投下上億資金,賣掉辦公室和住家,經營在日本及歐美的通路。

由於在日本通商,公司與公司間要有「口坐」(供應商編號),才能彼此做生意。這十年間,徐華文累積日本兩千多家企業,包含百貨公司高島屋、東急,以及 Loft、蔦屋書店等文創通路,還有大大小小連鎖或獨立的設計商店。

徐華文也聘請日本設計師操刀,打造自有品牌 Mondo,在台灣及日本推出上百項的設計商品。

很多設計師想要拓展日本市場,「但他們缺乏日本的生活經驗,這很難讓我把它賣出去!」徐華文強調,生活類的設計商品比較能賣得出去,因為大家生活中需要用到;但要設計出好的生活商品,不是設計師在腦袋中空想,而是要與生活結合。

他舉例,深澤直人的柴犬鍋在日本賣得很好,但日本小鍋子,卻不適合愛家庭聚會的歐美民眾。

所以,當台灣設計師喊著要把東西賣出去時,徐華文都要他們再仔細研究,不是拿一些既有的設計圖來給他,而要重新思考市場的接受度。「設計師在商品上掛個名字,就以為是品牌。但國外根本不認識你!」徐華文強調。

徐華文喊冤:政府、銀行都不懂
「也不能靠政府!」徐華文表示,政府每年代設計師到國外去參展,風風光光一團人出去,也接到一些訂單。

剛開始大家開開心心,第一年、第二年都把商品寄到國外賣,但第三年就不理會國外訂單了。為什麼?因為那些訂單都是一家店只訂購一兩個,根本無法創造利潤。

而徐華文的優勢在於,擁有眾多的文創通路,讓採購量一次提升到數百個。

除了政府無法支持,設計師紛紛出走,原本向金融單位募集到的資金,也在2月被抽走2000多萬新台幣。

抽銀根其來有自?相關人士就向《動腦》透露,金融機構會根據繳息的狀況,來評斷是否繼續貸款給該公司。寶來被抽走資金,就是因為還款狀況不佳。

徐華文想要強調的是,政府策略與執行有盲點。銀行將原本投資平台的資金抽走,也是因為不瞭解開發設計通路,需要時間。

狀況三:募資積極 執行缺團隊運作
陳進東也告訴動腦,設計師當然看重徐華文的經驗,但市場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設計師期望自己的設計商品,有專業的團隊,來協助分析市場接受度、了解如何改善設計,來滿足海外消費者的習慣。「寶來裡面,寥寥數人,只有徐華文在評斷商品能不能賣。」陳進東說,這樣很難讓大家信服,自家商品真的能被推廣出去。所以設計師退出徐華文的平台,不是沒有原因。

不少設計師早已抽身,推出平台。對寶來還有信心的人,撐到2014年底才尋求協商,陳進東補充:「寶來口口聲聲說股票都印好了,怎麼到了要協商,還有設計師連股東名冊上,都沒看到自己名字!」

協商結果,是徐華文答應會分兩次還款,但陳進東說3月15號的支票,已經跳票;與中華平面設計師協會輔導理事長楊佳璋確認,4月15日的支票依舊跳票,目前進度是已經準備開協調庭。

對於還款的壓力,徐華文也頗有怨言表示,當初願意與他合作的設計師以及協會,在合約還沒到期前,就逼他退回當初投資的款項,讓他十分傷心。

文創議題熱  收益苦哈哈?
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近10年來成為全民關注議題。明顯看到,人潮擠爆北中南文創園區。

過去,歐美日本簡約設計商品,不僅吸引台灣消費者的目光,無印良品等具有設計感的生活用品,更擄獲消費者的荷包。

當聚光燈再度投射到文化發展時,回到文創產業的最基本,設計商品能不能賣出去、創造產值,養活設計公司與設計師,才是重點。

訪問當天,有一個創投團隊,剛和徐華文談完,徐華文信心滿滿,因為創投團隊看重的是通路品牌價值,而不只是設計。這才是他心目中的合作夥伴。

徐華文也說,無論資金到不到位,他都會好好在台灣做下去,因為他不可能放棄,他拋下一切換來的寶來的品牌價值與資產。

而陳進東接受電訪時也說,不希望再看見設計師被美好的泡泡淹沒,投入資金,卻不見專業服務。

原本讓眾多設計師滿懷希望的「台灣文創通路行銷整合平台」,仍在等待創投支援。再次停滯不前,未來如何發展?台灣設計師還有沒有更適合通路推廣夥伴?值得大家再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