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8)選秀節目中國選秀節目近年的發展變化,其中以《中國好聲音》掀起這波選秀節目的新浪潮,背後的商業模式與音樂產業的鏈結有哪些?

圖取自中國好聲音官網

(Brain.com 2012-09-18)《中國好聲音》自2012年7月13日在中國開播以來,已掀起一股「好聲音」風潮。短短兩個禮拜的時間,播放《中國好聲音》的浙江衛視對外宣稱已回收成本。除了收視率屢創新高,廣告費用也不斷飆升,加上企業贊助費用,各項廣告收益保守估計達3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4億元)。

《超級女聲》掀起中國音樂選秀節目熱
談到中國的音樂選秀節目發展,最具代表性的無非就是2004至2006年間,中國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只要是女性、會唱歌就可以報名參賽,《超級女聲》吸引大量來自中國各地的年輕女性踴躍報名。是中國音樂選秀節目發展初期最大的特色之一。

對許多中國觀眾而言,《超級女聲》像是一個開放平台,提供四方好手在舞台上一展身手,不僅收視率屢創新高,當時正值中國經濟急遽發展時期,《超級女聲》提供的選秀平台同時也象徵了一個短時間內脫穎而出、迅速成名的淘金地。也掀起一股「超女」旋風,打扮中性、談話獨樹一格的李宇春、周筆暢等80後女星皆為其代表。

音樂選秀節目之轉型
2012年廣電總局開始實施限娛令,規定各省級電視台全年播出的選秀節目總數不得超過10齣,並限制選秀節目不得在黃金時段播出;節目內容也須回歸至歌唱本質。山東衛視播出的《天籟之聲》、東方衛視的《聲動亞洲》,以及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三齣節目皆摒棄過去的「海選」制度,改為「導師制」。即由評審擔任導師角色,帶領參賽學員共組團隊的方式,藉此強調教育、交流和勵志的光明面。

 
圖一:中國好聲音比賽流程


唱出人物故事的《中國好聲音》
《中國好聲音》的盲選制度是指四位評審(節目中稱導師,分別為劉歡、楊坤、那英和庾澄慶),在評選過程會先背對著參賽者,當導師肯定參賽者的歌聲後,才會按下按鈕,迴轉座椅面對歌者。如果有多位評審選擇同一位參賽者,參賽者就可以自己決定要跟隨哪位導師。

儘管歌唱表現是最大的賣點,該節目更運用人物的生長背景強調個人夢想。藉著融合參賽者的歌唱表現、與家人(或在其生活中扮演重要支柱的人)的互動、生長背景、評審們評選過程中的反應以及參賽者自我描述等元素,得以進一步強化節目的故事性。《中國好聲音》播出後,立即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不少網友認為「傳遞正面能量」是吸引觀眾的成功關鍵。

《The Voice》行銷全球的娛樂節目
在這波選秀節目重新定位再出發的潮流中,《中國好聲音》也引起關於購買國際節目版權的討論。隸屬星空傳媒的燦星製作在2010年購買了英國《Britian’s Got Talent》(英國星光大道)版權,結合國際製作水準和本土特色,在中國推出《中國達人秀》後大獲好評。

2012年燦星砸下350萬人民幣,購買荷蘭的《The Voice》製作權,推出《中國好聲音》。基本的賽程設計、Logo設計、燈光、音樂、拍攝角度、剪輯等流程都是依照原作節目而來,甚至主持人持麥克風的角度也都是原版節目的標準化流程之一。

北京晚報的報導即指出,《The Voice》版權方提供了數百頁的節目寶典,並派人到場詳細說明之外,也會全程指導節目製作和行銷流程。透過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和版權保護,這齣源自荷蘭的娛樂節目前已授權至英國、美國、澳洲、韓國等全球26個國家。

《中國好聲音》創新商業模式整合音樂產業鏈
《The Voice》在英國、美國和愛爾蘭的版本除了擁有廣告主的贊助,參賽者的演出也被收錄至專輯並連結至iTune Store銷售,在美國也有網路商店銷售各項衍生性商品。在荷蘭則與跨國電信商合作,推出付費應用程式,提供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跨平台裝置讓觀眾可以看到節目預告片段。同時,該節目在各國也大量運用Twitter和facebok等社群媒體與觀眾互動。

《中國好聲音》則進一步與選手們簽約,整合旗下音樂平台資源,安排選手們日後的商業演出機會,甚至中國移動合作發行鈴聲下載所獲得的利潤也是與導師及選手們分成,節目與音樂產業鏈因而更緊密整合在一起。
 
圖二:節目商業模式以及與音樂產業鏈的連結


台灣擁有優秀的文創人才,但電視節目的發展卻受限於資金不足而面臨瓶頸。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8月宣佈將有條件鬆綁電視節目置入行銷及冠名贊助相關暫行辦法,未來只要在不影響節目獨立製作精神、不鼓勵購買促銷、不過分揭露商品,以及揭露業者名稱的「三不一揭露」原則下,廣告主即可在電視節目中進行置入,可望為產業注入活水。但法規中對於置入時間、畫面比例和類型仍然有所限制,日前行銷傳播產業界各公協會代表也研擬修正條文,向立法院提出產業建議版本。期許台灣堅強的文創實力也能盡快進一步在華文圈發揮更強大的影響力。(本文轉載自凱絡媒體週報第6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