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廣告影片的「向業餘致敬的製作模式」和傳統方法有什麼不同?為目前的製作提出了哪些新可能?

【鋼 .盔. 腦 . 袋】 這是重繪我當兵時,寄給朋友的畫 圖中的腦因長置於鋼盔內,已被塑成鋼盔形狀

(Brain.com 2012-05-25)到底「規格與方法」如何影響預算呢?積木在不同國家拍片,但只要是TVC,不論哪國製作規格與流程總是相同,彷彿模組。(讓我們來回憶一下這個規格:Full HD的攝影與TC〈除了台灣仍SD〉,Full HD的on line與2.1標準錄音室,full HD的master;再讓我們回憶一下這個流程:Agency brief to Production house→Director’s treatment meeting→Shooting board meeting→PPM with Agency→PPM with Client→Fitting→Shooting→TC→A copy with Agency → A copy with Client →B copy with Agency → B copy with Client)

 

天啊,你想想看,這些規格,這些材料門檻;這些會議、這些管理,簡單講,這個「工業」昂不昂貴?維持這個工業架構是不是很高的成本?而它們可真是製片業的核心?如果是,怎麼除了TVC以外的影片都不採用這套程序,卻又處處拍出好片?答案很簡單,不吃這套才是「Low budget film」的精髓。每個操作過優質低預算片的人都有這種體會:那些可以在不富裕的前提下保持的好東西,都不是源自「昂貴的硬體」,也不是源自「數十個人的共識」,而是智慧與熱情。

這個體會可能可以借給許多正要啟動的Virus計畫參考(很多時候Virus這個名詞又跟「微電影」攪和在一起),那就是:預算高低與片子好壞可以有關,也可以無關,端看操作的人怎麼思考。假如Virus(或你喜歡稱它作微電影)的製作,採用了TVC腦袋操作,那麼它的製作預算一定會高過TVC(因為更長),此時你若沒對應的預算,這支片子幾乎一定是壞片;反之,若預算必須壓低,那麼整組硬體(包括畫面與聲音)、整組軟體(包括場記導演廣告公司到客戶)都需換掉TVC腦袋,取而代之的應是:「向業餘致敬的製作模式」,當你這麼運作,這支片子成為好片的機會就大增。

什麼是「向業餘致敬的製作模式」?意思就是由上到下都要找到懂影片的力量是來自內容,而不是規格與工業程序的創作者──也就是找到對的人來製作。接著,就讓事情用「非TVC」的模式發生。如果你不懂什麼叫「非TVC」,那麼這番討論只能終止,你必定只適合做TVC,別碰其他。

業餘指的不是漫不經心的態度,而是沒有那些「職業」的包袱。在那之中沒有「on air 規格」「逐步報告」、「逐步確認」、「逐步授權」,相信我,昂貴的就是這些。我最討厭的事情之一是:「今天是難得的好天氣,但因為客戶還沒回覆定裝意見,所以不能拍。」而(無關痛癢的)回覆之時總在壞天之日,這是莫非定律。為應付這程序,為完成這集體的安全感,我們會在估價上奉陪,這就是TVC職業程序的代價。另外我的朋友前幾天問我:「為什麼一定要調TC?YouTube那些影片都沒調啊!」則給了我當頭棒喝,是啊,既然平台改變(電腦),為什麼規格卻不變(電視)?這些影音的總總,正是TVC職業規格的成本。

如果你的委託不備這種TVC職業條件,為何要有那種TVC的職業思維呢?也就在此刻,我想到「鋼盔腦袋」那張畫。

至於內容,TVC與Virus的「內容」怎麼區隔?那個界線在哪裡?也許應該是一個明,一個暗,因為病毒的意思不就是讓你猝不及防嗎?如果敲鑼打鼓說我是病毒,誰會被傳染呢?那麼為什麼現在Virus都要求要拍商品?(而且是TVC畫質的商品),那不是就明著來的意思嗎?那不就該是線的另一邊的產物嗎?

界線啊!界線給了我們限制與自由,所以我們既愛且恨。正因如此,它的樹立與修正都需智慧。我們面對新媒體的誕生,所以也肩負新界線的創建。說來正因成功之前還需創建,所以此刻與此事相逢,會讓我們覺得興奮。

編註:Virus指病毒式行銷影片

蕭雅全(Hsiao Ya Chuan)
台灣,1967生,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1988年開始拍攝短片,1994年開始拍攝廣告影片。廣告獲獎包括:時報廣告獎(Timesawards)年度最佳影片、台灣4A廣告獎年度最佳影片、時報廣告獎華語區金獎、時報廣告獎金銀銅獎、時報廣告華語區年度最佳華文運用獎、紐約廣告獎(The New York Festivals)、中國廣告長城獎(China Advertising Great-wall Awards)金獎、銅獎等。2005年創立積木影像製作(BIT),

2000年完成首部電影長片「命帶追逐」,2010推出第二部長片「第36個故事」,此片曾獲第12屆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最佳音樂獎,第5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最佳編劇,第47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2012年電影「十加十」(20個台灣導演短片)入選柏林影展世界大觀單元 (Berlin Film Festival panorama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