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創刊25年來,如何在競爭激烈的財經雜誌中,找到獨特的經營策略?他們怎麼看待自家集團與天下雜誌間錯綜的關係?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又做好了哪些準備?

(Brain.com 2011)25年說短不短,足夠一家企業成長茁壯;說長卻也不長,足夠讓品牌將草創時期的熱情消磨殆盡。什麼原因能讓一個平面媒體,在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傳播業,屹立25年,而且還愈來愈茁壯?

2011年6月,《遠見雜誌》要慶祝25週年的生日,這也提醒台灣行銷傳播產業,媒體業又多了一個默默堅持、做出成績的故事。雖然論發行量不如《商業周刊》,出刊速度不及《今周刊》;講到歷史悠久,比不上《天下雜誌》的29年;說到對目標讀者群的掌握,也不像《財訊》鎖定想致富的理財族那樣精準,遠見雜誌卻熬過一個又一個媒體寒冬,而且還在廣告量上不斷成長。身為這樣一個品牌個性並不鮮明的雜誌媒體,它有什麼獨特的生存之道?

從出版業起家 多角經營站穩腳步
遠見所屬的遠見•天下文化集團,前身是天下雜誌的出版部門。由天下三位創辦人當中的高希均、王力行經營的《天下文化出版》,在1986年獨立運作,兩個人也在這一年,與資深報人張作錦共同創辦遠見雜誌。因為叢書出版經營得很好,遠見創刊初期雖然並不賺錢,卻能靠出版利潤支撐雜誌的成長。

1982年成立的《天下文化出版》,是台灣較早有系統引進財經、管理書籍的出版社之一:嚴長壽、施振榮、郭台銘等本土創業家的經營哲學,大前研一「一個人的經濟」、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湯馬斯•佛里曼的作品「世界又熱又平又擠」,都曾引發銷售熱潮,歷年出版書籍超過2,500種,是遠見•天下文化集團重要的營收支柱。

遠見雜誌剛創刊時,因為和天下雜誌的定位、內容、目標讀者群都太過雷同,所以經營的很辛苦;廣告主認為兩本大同小異的雜誌,只要在其中一本刊登廣告就夠了。直到最近幾年,遠見力求和天下做出區隔,大量增加海外採訪,議題選擇也逐漸走出自己的風格。自從2006年楊瑪利接任總編輯以來,遠見逐漸成為台灣少數關注綠能環保的平面媒體;2009年12月,更針對在哥本哈根召開、以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為目標的氣候變遷會議,做近距離的觀察報導。

挑前人沒走過的路 攻占市場
除了環保,遠見也開始耕耘其他雜誌還沒注意到的議題,逐步建立品牌聲譽;更靠定期推出的「大調查」,逐步增加影響力。

由於看見台灣企業除了單純營利、更希望贏得社會肯定的需要,遠見在2005年舉辦第一屆「企業社會責任獎」,以社會績效、環境績效和財務資訊揭露三項指標做考評,鼓勵企業不但要在產品品質上精益求精,也要重視社會回饋和企業倫理,當時共有25家企業入圍,光寶、台達電、台灣大哥大、中華汽車、台積電、統一超商、智邦等7家企業獲獎。

「我們是最早做CSR(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的雜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總經理馬素珍表示,因此一提到企業社會責任,讀者和廣告客戶在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品牌,就是遠見。從2005年的7家企業獲獎,到2010年的20家企業得獎,可以看出業界對這個獎項日益看重。遠見雜誌2010年進行的民調也顯示,超過七成的公司,會參考CSR表現選擇供應商,反映遠見在特定領域的長期耕耘,的確突破了成立時間略晚、發行量不夠大的限制。每年排名一出,往往引起媒體跟風報導,也連帶為遠見做了宣傳。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總經理馬素珍(攝影:Brain.com 王彤勻)

當遠見開始站穩腳步之後,遠見‧天下文化集團又開始發行其他雜誌:2004年創刊的《30雜誌》,提供25到35歲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一分社會歷練、自我成長的指南。2006年成立的《哈佛商業評論》,是給更高階的企業主管閱讀,比遠見雜誌更具國際觀、更專業的財經雜誌。2011年1月剛創刊的《未來少年》,則鎖定8到12歲的兒童。讓廣告主能根據自家產品的性質,挑選最合適的平台下單。「像30雜誌就吸引不少年輕人愛用的保養品登廣告,比方法國的歐舒丹(L’OCCITANE)」,馬素珍舉例。

不過她坦承,遠見雜誌的廣告業績,要追上發行量第一、出刊頻率又高的商周,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遠見雜誌每年的廣告收入,都能維持10%以上的穩定成長。

和天下最大不同 遠見:我們往前看
品牌不夠有「個性」,是經營的大忌;和天下雜誌調性相近,一直是遠見面臨的挑戰。但馬素珍認為,遠見已經走出一條有別於天下雜誌的路:「我們和天下雜誌最大的差異,在於我們總是『向前看』,天下做的,多是回顧性的專題」。2010年8月,為了慶祝民國百年,遠見以「新台灣之光100」為封面故事,書寫近年台灣在國際發光發熱的99位名人,包括曾雅妮、盧彥勳、古又文、吳寶春、陳樹菊等人的生命故事,並把最後一個名額留給讀者,勉勵每一個小人物,在當下好好努力,展望更美好的未來。

25週年新計畫 搶先預告
走過25年的歷史,遠見並不擔心品牌有老化的問題。馬素珍認為,遠見一直透過編寫專刊來貼近時勢:上海市長韓正在2010年訪台期間,走進誠品書店,翻閱遠見編纂的「上海世博深度遊」,就稱讚這是他見過編的最好的世博專刊,這本特刊也創下台灣近年來,財經雜誌特刊銷量的第一名。

即使進入科技時代,遠見對於雜誌內容在數位平台的經營,似乎不太熱衷。儘管遠見的iPad版本已在2011年2月上線、且每雙週到一個月會更新一次,但馬素珍表示,目前不打算放上各期的完整內容,還是希望以平面雜誌的銷售為主。

遠見的25週年慶祝茶會於5月31日舉行,副總統蕭萬長、監察院長王建煊、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主播沈春華、前台大校長孫震等各界名流都前來祝賀。25週年的專屬網站則在6月1日上線,不出專刊,不過會把三位發行人張作錦、王力行、高希均的文章集結出書,做為紀念。慶祝的重頭戲,則放在繼2010年的「新台灣之光100」後,近期推出的特刊《看見台灣 進步100》,可說是台灣之光「第二部」,針對台灣產品、服務各領域的優異軟實力加以報導,一邊慶生、一邊為台灣人打氣。遠見也在慶祝茶會上,將1萬套特刊和紀錄片捐贈給全國各級學校,由教育部長吳清基代表受贈。


▲藉由編寫特刊、擴大雜誌事業群,遠見貼近的讀者群更為多元,也吸引不同性質的廣告客戶。(攝影:Brain.com 王彤勻)



▲遠見雜誌慶祝25週年的「看見台灣 進步100」特刊,也正好是雜誌第300號(圖/遠見雜誌提供)


遠見雜誌──看見台灣,進步100網站:http://www.gvm.com.tw/taiwan/index.html

遠見雜誌小檔案
.由天下雜誌三位創辦人中的高希均教授、曾任婦女雜誌主編、天下雜誌副總編的王力行女士,以及當時的聯合報顧問張作錦,在1986年創刊。
. 遠見雜誌英文名稱為「Global Views Monthly」,顯示遠見成立初期,有感於社會尚未解嚴,資訊封閉,以引進國際性綜合新聞為己任的雜誌定位。
.遠見的雜誌風格,隨社會背景、總編輯的更換而有變化。1999年解嚴後,社會走向開放,遠見於是轉向介紹本土企業的成功故事──那一陣子的封面人物,包括現在的商界大老施振榮、林百里、曹興誠、蔡宏圖。
. 2006年,由楊瑪利接任總編輯,報導的重點再度改變,以國際財經、綠能環保、本土社會關懷為主,並大量增加海外採訪。2007年的封面故事《全球飆機場》獲得吳舜文國際新聞報導獎,2009年的《新大陸人在台灣》亦獲兩岸新聞報導獎。
. 2006年成立遠見民調中心,直接了解民眾對重大國內外社會議題的看法,為雜誌寫作提供第一線的佐證。
. 遠見雜誌歷年來舉辦過的幾個話題性強、社會普遍關注的大調查,包括2003年起推出的「服務業大調查」,高薪聘請領有國際服務驗證執照的神秘客,到第一線商家試吃、試用,裝「奧客」打分數,以及2004年推出、引發朝野關注的「縣市競爭力大調查」和2005年開始的「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

遠見‧天下文化集團小檔案
. 《天下文化出版》成立於1982年,原屬天下雜誌集團,由高希均、王力行經營;在1986年獨立出來,和遠見雜誌合組成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歷年出版書籍超過2,500種,包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學、健康等領域。
.目前集團旗下雜誌有1986年創刊的《遠見雜誌》、2004年創刊的《30雜誌》、2006年成立的《哈佛商業評論》。
.2001年天下遠見讀書俱樂部成立,舉辦講座等各式活動,進一步和讀者互動。2002年「小天下」成立,專門出版兒童、青少年書籍,目前出版叢書超過350種。
. 遠見的93巷人文空間於2000年開幕,是複合式的咖啡簡餐店,販售遠見‧天下文化集團出版的書籍、雜誌,也提供社內同仁、讀者舉辦活動和交流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