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10)【數位媒體風向球】中華電信MOD與壹電視雖然掀起網路電視圈一片戰火,但他們在節目內容、廣告呈現上有什麼不同?目前不同消費族群,接受網路電視的程度與狀況又是如何?

圖/摘自MOD及壹電視官網
(Brain.com 2011-02-10)就目前市場面的觀察,壹電視網樂通機上盒操作方式,容易讓人與中華電信經營將近七年的MOD比較,壹電視在台灣擁有蘋果日報等媒體經營資源,對於台灣媒體市場並不陌生,相較於中華電信MOD是以電信業起家,雖然在台灣廣告市場廣告量投入具有重要地位,但就媒體經營面而言,卻嫌生澀。

而壹電視除了背景優勢外,由於2011年ECFA生效,壹傳媒母公司位於香港,也對有意經營大中華市場的企業主來說是個機會。但兩者間在經營上,「節目內容」(Content)、「廣告呈現」(Commercial)與「閱聽大眾」(Consumer)溝通上,操作完全迥異:

MOD對壹電視 技術與媒體的爭霸

「節目內容」(Content)
中華電信原本是以有線電視媒體的角色在經營MOD,但在受到有線電視業者舉發擁有三成以上官股的中華電信,恐將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規定,所以NCC(國家通訊委員會)要求中華電信應回歸固網業者角色,將MOD業務由媒體改為開放的內容傳輸平台,也間接地再度延長中華電信MOD漫長轉換過渡期的命運。



雖然NCC在100年1月7日決議將逐漸鬆綁中華電信,申請放寬多媒體內容傳輸平台(MOD)服務管理機制,同意中華電信可以協助頻道營運商組合頻道,宣傳行銷、代收帳款及代處理消費爭議,不過無法自製節目內容,一直是中華電信MOD無法突破的困境與死穴。

反而,壹電視在2010年7月底三度闖關NCC,申請執照失敗後,當晚黎智英立即罕見地召開記者會,高調宣佈「壹電視」將於30日晚上7點準時開播。壹電視自行定位為「追求真相、敢說真話、不偏藍不偏綠」的電視媒體,而且保證不播自殺、暴力、血腥、色情...等新聞,完全遵守電視新聞普級規範,恐口說無憑,所以選擇在網路播給大家看,期望能消除社會大眾,及NCC評議委員心中的疑慮。

不過在2010年9月NCC依然否決壹電視的新聞台、資訊綜合台及娛樂台的申請,由於執照一直沒辦法過關,導致壹電視轉戰網路外,同時宣布2010年12月28日進攻數位電視,免費送出電視機上盒,要透過網路把新聞及節目送到觀眾家中;同時強調,透過機上盒提供觀眾高畫質的影音,還有隨選視訊的服務,目標是要帶領台灣電視走向數位化。



「廣告呈現」(Commercial)
以現階段來看,中華電信MOD與壹電視廣告破口位置編排大相逕庭,中華電信MOD礙於定位為「內容傳輸平台」的角色,本身擁有的廣告破口多為開機、點選畫面為主(黃金看板、Banner、跑馬訊息)。

此外,為彌補廣告版位的侷限性,MOD同時提供互動廣告(共有4至5個客製化選單,依活動需求來做4至5個活動頁面),可收集用戶電話、電子郵件及相關訊息,或是寄送折價券等促銷活動。

壹電視因為擁有自製頻道,所以目前廣告呈現與電視廣告相仿,以節目內容破口為主要呈現方式,開機首頁選單目前內容也以內部節目(影片)廣告宣傳為主。





「閱聽大眾」(Consumer)
根據尼爾森媒體2010年4月到9月大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電視收訊方式除有線電視外,清一色(含直播衛星、大小耳朵、無線數位電視、中華電信MOD與類比無線電視、P2P網路電視)多傾向男性使用者。

從年齡上來看,20至29歲使用者,較多選擇直播衛星、大小耳朵、無線數位電視、中華電信MOD與類比無線電視、P2P網路電視;35至44歲族群選擇無線數位電視與中華電信MOD;60至65歲使用者則偏好類比無線電視為主;上述年齡分布,不排除與價格有關(註)。

無線數位電視、中華電信MOD與P2P網路電視使用者教育程度相較也較高;這批使用者多以學生身分居多,而中華電信MOD因為近年經營體育賽事轉播,吸引一批男性族群。

在台灣,中華電信MOD推入家庭市場已經有近7年的時間,嚴格說起來,目前只能說是一個服務平台,而進入市場不到兩個月的壹電視,雖然廣告宣傳創意十足,意圖模糊網路電視的「網路」二字,眼光還是放在「電視」,但目前也僅是提供免費機上盒網路電視業者,不過彼此的競合發展,後續值得關注

隨著電視可提供內容與服務,和閱聽人的關係也會有所改變;電視製造商在聯網電視來臨的時代,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以電視業者而言,上網功能加到電視上的成本相對較低;而通訊業者則可讓閱聽人集中及整合家庭娛樂的內容。上述發展現況不難嗅出眾家業者對於聯網電視市場的覬覦,是輸是贏,就看消費者買誰的單,來拼個勝負。



註:無線數位電視一次付清機上盒費用,與中華電信MOD每月基本費用89元,及目前有線電視與網路相關月費相比較,所需價格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