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8)企業在做B2B行銷,面對不同的購買者與購買過程時,可以思考哪些策略方向?又該如何選擇溝通平台,和其他品牌做最好的交流,建立完善的關係?
(Brain.com 2010-11-18)企業對企業的商業行為B2B(Business-to-Business)與企業對一般消費者的商業行為B2C(Business-to-Consumer),在行銷策略、作法上,有相當大的差異。B2B產業的購買過程通常時間較長且複雜,有時可能需要長時間教育客戶,關於產品及服務的特性與必要性,交易的金額較高,且決定購買的流程以及參與決定的人數也較多。而在購買者方面,B2B產業的顧客(購買者),以公司的採購或主管居多,通常對於市場及產品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購買的主要考量是以增加公司利潤等理性導向為主。
不同的目標族群不同的採購行為
相較於B2C市場,B2B市場的採購行為較偏向客觀的理性決策過程,著重於產品規格、功能性、利益、價格、服務等。另外,由於B2B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較複雜,顧客會需要更多關於商品的介紹,來決定是否採購。
B2B參與決策的人或單位較多,不同階層所考慮的面向不同,接觸到的媒體也有些微差異。像是B2B行銷中,相關的人員包含擁有最後決定權的管理者;必須比較產品/服務的品質、使用經驗、以及售後服務的諮詢者。還有為企業考量成本利潤的採購者,及提出對某項產品或服務,著重於滿足市場或企業內部的需求者。
溝通平台選擇要素
當B2B市場的顧客數量較少,但單一顧客的貢獻金額較大,大規模的媒體曝光易造成浪費,而且不易建立關係。不論B2B或B2C產業,企業如果希望提升營業額時,可先就兩方面來思考:「顧客數量」與「單一顧客貢獻量」。
就採購族群而言,可分為「新客戶」及「原有客戶」,企業在選擇溝通平台時,應思考該訊息所需傳遞的對象是誰。由於B2B的採購行為偏向客觀的理性決策過程,就建立新客戶來說,需要一段長時間的教育,以提高顧客對產品的興趣與信任;而就原有客戶來說,如何維繫彼此的關係,並提高個別客戶的購買量,提升整體營業額,則是企業在選擇溝通平台時所需思考的地方。
B2B產業常用溝通平台/ 工具
在B2B與B2C市場中,溝通平台及工具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不同,不過重心有相當大的改變。
--是否適用於拓展新客源?
--是否適用於維持現有客源關係?
--是否適用於促進購買?
--是否適用於提高顧客對該產品/ 服務之興趣與信任?
以上4項指標,值得大家注意。另外,各溝通平台/工具相對應於各項指標的表現,是一般「相對」的比較質,而非絕對值,表現仍可能因為素材、訊息的不同而改變。
人員銷售
相較於B2C市場,人員銷售於B2B通常扮演主要溝通重心。人員銷售就是以取得訂單為前提,與潛在顧客面對面的互動關係。例如IBM針對企業所提供的IT解決方案,會因產業或客戶的不同,而由不同的團隊來處理,以提供長期的服務與建立關係
參與商展
商展可讓企業同時、同地建立起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知度,知識以及興趣。當企業利用商展,可以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潛力顧客與供應商。而商展仍可依其參觀對象分為B2B及B2C,如台灣年底的資訊月就是B2C的商展,而年中的Computex則屬B2B範疇。
直效行銷
在直效行銷的領域裡,顧客被視為個體,依據分眾的需求,可針對不同客戶傳遞個人化訊息,且費用也較低廉,可有助於建立持續性的消費者關係。企業可以利用產品DM、電話行銷、傳真、電子郵件、產品目錄、網際網路等,與特定顧客進行直接溝通。
特殊B2B媒體
近期由於科技的興起,B2B網站成為許多企業拓展客源與提升企業知名度之主要工具。像阿里巴巴就是針對B2B企業所架設的資訊平台。
公共關係
對企業而言,相對於在媒體上砸下大筆預算,公共關係所需資金較小,卻同樣可影響顧客對品牌的認知度。相較於一般廣告,公共關係的主要訴求在於新聞故事及專題的高可信度。例如透過商業週刊介紹,生產iPhone觸控手機面板的宸鴻光電,可有效建立顧客對企業認知與信賴。
雖然台灣擁有許多成功的B2B企業,但目前針對B2B行銷活動所做的分析及討論仍非常有限,新企業在思考行銷活動時,需先了解B2B及B2C在採購族群和採購行為上的不同,以針對企業想要達成的目的進行有效的投資。企業在投資前,應先釐清主要溝通對象,是新客戶或原有客戶?是管理者、諮詢者或採購者?並且需了解其媒體使用方式,以極大化投資效益。
網路為目前普遍使用的平台,透過網路,企業可有效降低過去資料傳遞及資訊收集成本;然而在使用時,仍需注意並非所有的市場或國家,都擁有相同水準的硬體設施,某些市場/國家可能因本身硬體或軟體限制,而無法讀取相關資料,企業應該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