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媒體風向球】人腦與電腦比聰明的戰爭還是持續在進行,而當觸控式電子產品出現後,這場比賽也開始在手指和滑鼠之間展開。觸控式電腦的時代是否已經來臨?製造技術和使用介面也將完全改變?

圖/Darwin Bel@flickrl

(Brain.com 2010-05-10)蘋果與 Adobe 是 20 年的長期伙伴,對電子出版有重大貢獻,但合作久了難免發生摩擦。

  採用Adobe 所發展的 Flash 平台的人越來越多,目前網上大部分的影片都用 Flash 格式,而蘋果的 iPad、 iPhone、iPod Touch 卻不支援 Flash 播放程式,以致被業界批評蘋果是封閉系統。

 

  趁著 iPad 上市的氣勢,蘋果執行長 Steve Jobs 親自寫一篇名為Thoughts on Flash文章批評 Adobe,說蘋果是開放系統,Flash 才是封閉的系統,可靠度差、安全措施不足、太費電,所以蘋果不採用。

  Steve Jobs 說,Flash 是 PC 時代的產品,是為 PC 與滑鼠設計的,過去的成功讓 Adobe 把這一技術推向後 PC 時代。但現在是行動運算時代、是用手觸控的時代,與滑鼠的概念完全不同,而 Flash 並不支援觸控介面,需要重新設計。

  此話一出,以滑鼠為使用介面的網頁,到底是否適用在觸控電腦或手持電器,立刻成了業界討論的議題。接著麻省理工學院的《MIT 技術評論》也撰文討論,認為這個「手指時代」不只牽扯 Flash,幾乎涉及所有的網頁。個別的問題也許不大,但加到一起就成了大問題。

滑鼠的浮動與點擊  手指做的到?  
  除了粗大的手指不能觸及精細的滑鼠游標,滑鼠的浮動功能,在觸控電腦上也無法使用。例如當滑鼠浮動停在一個名詞上,立即就出現一個解釋名詞的小視窗,滑鼠停在連結的位置,Tool Bar 就出現這個連結的網址。再以多層菜單為例,滑鼠游標指到第一層的一個項目、下一層菜單才能出現,這樣連續下去,直到最後一層菜單,滑鼠才能點選。滑鼠具備的浮動與點擊兩種功能,不適合用在觸控電腦上。

  虛擬鍵盤也是一個問題,先不論打字沒有觸鍵的感覺,而是許多網頁並沒有驅動虛擬鍵盤的設計,虛擬鍵盤是因為網頁出現文字輸入狀態才跳出來的,但許多複雜的文字編排軟體並不能驅動虛擬鍵盤,讓人無法輸入文字。

  美國馬利蘭大學的教授Ben Bederson,是研究人與電腦介面的專家,他說觸摸畫面的問題早就有了,因為電腦有許多輸入與輸出的工具,所以無論製作什麼樣的軟體,都要先考慮到支援哪些工具。他指出觸摸電腦的網頁設計有許多挑戰,手指操作沒有滑鼠的細膩,所以介面按鈕要放大,更有的網頁需要一連串的滑鼠動作,滑鼠要先滑到按鈕上面才能點選,這種設計在觸摸的畫面幾乎無法啟動。

  位於美國麻州「使用人介面工程」公司的執行長 Jared Spool,也是人機介面的專家,認為重新設計以前的網頁是龐大的工程,但以後的網頁設計絕對會把觸摸列入考慮,以後的介面不單是觸摸,還可能靠動作感應與位置資訊,像是 iPad 、iPhone 的 Star Walk,就是根據使用人目前所站的位置,在畫面上來做顯示與標明。他預期一年之內,會出現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介面,讓觸摸電腦的使用更為豐富。 

各退一步  共生共存?
  滑鼠與觸控的問題如何解決,或根本就不是問題。為了引發各式各樣的想法出籠,以下列舉幾個奇想,不管行不行通,至少也是趣味:

● 驅動程式是可行之道,觸控畫面系統可以安裝手式介面解譯程式,把觸摸的動作轉換成滑鼠的指令,這樣網頁還是認作是滑鼠的操作模式。

●手指觸控的確有很多用處,如果把觸控畫面一角用作游標操作區,有如筆記型電腦鍵盤下面的游標觸控盤,那滑鼠的功能也可以運作了。

  改變網頁的設計來適應觸控式畫面,教人費解,如果觸控式電腦夠聰明的話,何不自我改變來適應滑鼠的網頁?

HTML和Javascript  也要爭?
  另外,解決觸控問題的方法是使用單純的 HTML。WWW 的最偉大發明就是網頁的超連結(URL),不知道哪些愛玩花樣的所謂網頁設計家,居然用 javascript 替代,而 Web 2.0 更用了 javascript 軟體來替代正常的網頁,都使得出錯的機率大增。或許把所有的網頁回歸到單純的HTML,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再來,不是每個人都有 iPad,簡單的作法是在畫面上放一個大拇指,點選大拇指就換到觸控親和的畫面,否則就維持滑鼠的模式。人的手指並非天生用來觸控電子畫面的,滑鼠與鍵盤應不可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