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5)問題解決的首要工作是「確認問題」,就跟行銷的首要工作是確認目標對象一樣,如果問題沒有釐清,那麼做的都是表面工夫。

圖/翻攝自強冠企業官網

(文/溫慕垚)近五年來的食安問題不斷,從2008年的三聚氫胺(毒奶粉)、2009年的砷油事件(速食業者沒有每日換油)、2011年的塑化劑、2013年知名大廠的原料問題(胖達人的人工香精)及大統橄欖油(混油)到今年的鼎王湯塊,和近日發燒的劣質油事件(全統香豬油),突顯了一個現象——「廠商黑心、政府無為、媒體炒作、民眾盲從」。
       
這麼多的經驗歷歷在目,們台灣並沒有學到教訓,五年前,我們還在說大陸的黑心食品,但近年來,大陸的朋友來台,都在問台灣的黑心食品是怎麼回事。

問題解決的首要工作是「確認問題」,就跟行銷的首要工作是確認目標對象一樣,如果問題沒有釐清,那麼做的都是表面工夫。食安問題會愈來愈多,筆者認為,廠商、政府、媒體、民眾都有需要改變的問題。

1. 廠商黑心
近年來被發現的不肖廠商,大多不是短期的作為,有的已經黑心了十多年。社會上各種價值觀的人都有,所以台灣有黑心廠商也不足為奇,但令人不解的,是單一廠商行為也就算了,如果是上下游廠商串連一氣,那麼台灣的民眾只有待宰的份。

我相信在許多事件中,有些廠商是無辜被牽連,但這也突顯了廠商的品管機制出了問題(有些廠商就驗出問題油而沒有使用),如果廠商(特別是民眾相信的大品牌)都有自己的原料檢驗機制,對於問題原料的危害,就能降到最低;

2. 政府無為
這麼多年來的食安事件,看不到政府的作為。面對食安問題,政府的責任不是一味的在抓廠商,更重要的,是檢討國家的食品安全機制出了什麼問題,而在社會民心浮動的時侯,政府首長更要出面安撫民心,告訴民眾什麼是安全的食品,同時協助廠商處理後續問題,而不是放任廠商自行解決,政府只管抓人和罰款,經過了五年下來,結果依舊,難怪黑心廠商持續膽大妄為,沒有公權力的強力介入和改革,就無法扼止不肖廠商的行為;

3. 媒體炒作
媒體為社會公器,需要以客觀的角度來提供民眾資訊,而不是把新聞當八卦故事一樣,愈挖愈深,製造社會不安。當食安問題發生,媒體應要報導的重點是提供民眾食品安全的資訊,那些食品是安全的,如果吃到或買到問題食品,該如何解決,而不是只派SNG車圍在出事的廠商四週,特寫民眾與廠商糾紛的鏡頭,更加製造社會的疏離感;

4. 民眾盲從
民眾把問題食品吃下肚,固然是最倒楣的受害者,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更要冷靜的看事情。已經下肚的東西無法吐出來,該關心的是對人體有什麼傷害,該怎麼補救,而不是跟著媒體的腳步,甚至到廠商那邊喧鬧,反而把負責任的廠商弄垮,以後誰敢為食品安全負責。

回頭看看這次餿水油的事件,源頭廠商還在喊自己是受害者,企圖為自己脫罪,不但不能解決危機,反而加深輿論的撻伐。

食品大廠喊冤,但若自己有檢驗機制,怎麼會中招?不能只以相信GMP做藉口,GMP連民眾都不相信了,食品大廠能把這個當護身符嗎?

政府在這段時間,除了不斷公佈問題油品和下游廠商外,接著就是「要求」廠商自清,否則罰款,要不就是無聊的公佈問題油檢驗合格(問題不在合不合格,而在回收使用是否合法)。

政府該做的是檢討GMP制度(事發才說要提前用新制上路,但舊制出了什麼問題,新制是否解決,才是重點),同時告訴民眾此時該怎麼辦,如何檢查自己所用的油品是否安全?問題油品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媒體也該自律,像犁記歇業、阿基師下跪等事情不是重點,如何維持社會安定,報導正向的解決方法,才是媒體公器該做的事;民眾也不要自己嚇自己,弄清楚對自己的傷害,不要跟著媒體一起恐慌,更不要趁機對廠商落井下石,例如犁記為什麼要接受沒問題的食品退貨?因為政府沒有公正的判決機制,媒體挾民意大肆報導,廠商自訂的退貨規則完全不被接受,部份不肖民眾趁機貪小便宜(一貨兩退的狀況),最後受傷害的是整個社會。


隨著iPhone 6上市、台灣之星上路,台灣的通信大戰一觸即發,下週跟各位分享筆者對近來各通信商的行銷看法,也歡迎讀者提出有興趣的行銷議題,讓筆者為您分享看法。(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認為誰該為近年來的食安問題負最大的責任?
2. 你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作者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Facebook踴躍發表!



***歡迎加入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或瀏覽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 

博客來預購網址:本書銷售所得扣除成本將全數捐給社福團體,歡迎各界朋友一起讀好書,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