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併購案系列報導2】中時集團轉賣的消息,最近在媒體圈鬧得沸沸揚揚。除了買賣雙方高層外,所有人都霧裡看花。而最新消息是旺旺集團踢掉蘋果,與中時集團簽訂合作備忘錄,還會不會有變數?仍有待觀察。

傳旺旺與中時簽訂合作備忘錄,這204億還沒有付清前,不知道會不會有其他變化。(圖片來源:Brain)
Brain.com 台北 2008-11-05) 日前,媒體圈盛傳壹傳媒買下中時集團,引起台灣媒體圈的關注。「中國時報」這個資深文化媒體將被蘋果化的傳言,甚囂塵上。昨日(11/4)傍晚,又傳出另外一個更意外的消息,中時集團已經和另外一個買主「旺旺集團」簽下合作備忘錄,由旺旺出資204億元,取得中時集團所有媒體的經營權。旺旺集團內部已經證實這消息,而中時集團董事長余建新則認為,集團只是換個老闆和大股東,原則上一切都不會改變。
 
  而究竟中時集團賣給賣米果的旺旺好?還是賣八卦的蘋果好?自由時報業務部總經理陳俊良指出,無論誰買了中國時報,台灣市場只能容得下兩份報紙生存,排名第三、第四名的報紙,都會很辛苦。言談中暗指,聯合報、中國時報在發行量上,如果不能搶佔前兩名。面對目前大環境不佳、競爭激烈,會被淘汰得更快。
 
  對不少資深文化人而言,「中國時報」代表了一種傳統報業精神。賣給壹傳媒的消息,讓許多人擔心報系走向蘋果化,失去原有的品牌精神和報格。許多中國時報內部員工,透過部落格表示,最後中國時報選擇賣給旺旺集團,而不是壹傳媒集團,的確讓人放下了一顆心。放心的理由,其一,至少旺旺代表了只是出資救援困境的金主,對於中時報系既有的報紙走向、企業文化及媒體運作方式,保有一定程度的尊重。其二,當然是媒體圈都知道,黎智英非常績效導向,如果中國時報賣給壹傳媒,恐怕難以避免黎智英大刀一揮,大舉裁員。可能讓兩個月前才逃掉中時大裁員風波的現任員工,再度陷入飯碗不保的困境。而余建新選擇賣給旺旺集團,據傳有暫不裁員的協議,對員工來說,有相對較長時間調適。
 
  然而,旺旺集團想要購買媒體,也是其來有自。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之前就表明了進軍電子媒體的企圖心,去年標購台視失利,今年原本想買下東森電視的經營權,也因故沒有成功。這次對中時集團出售中天、中視,剛好又給了蔡董一個踩線的機會。好消息是經營食品起家的蔡衍明,多次表示想買電視媒體的動機,是想要整頓台灣媒體市場亂象,為台灣人作功德,並作為兩岸訊息互動平台。或許這次剛好給予旺旺一個不錯的機會,拓展集團多元化的版圖。
 
  旺旺集團入主中時集團的角色定位、如何合作、電子與平面媒體的未來規劃等細節,雙方都還在協商中。無論旺旺或壹傳媒,其實都把目標鎖定在電子媒體,併購之後,應該也會把心力,放在經營電子媒體,對中國時報而言,似乎仍處於邊緣化的角色。即使,未來走向菁英報,陳俊良不諱言,「菁英」指的就是少數,報紙賣的不是分眾族群,看的是發行量,量大才有影響力。凱絡媒體總經理朱詣璋也認同,目前大多數的廣告客戶在媒體購買上,仍以「發行量」作為採購依據。
 
  然而,對外傳的另外一個買家壹傳媒集團而言,雖然沒有正面證實購併失利的消息。但和旺旺集團相比,除了開出的購併條件較弱,另外一個重點,也是余建新堅持電子和平面媒體包裹出售,對於以平面媒體起家的壹傳媒來說,多花預算購買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等與壹傳媒既有市場重疊的媒體,效益非常低。或許,也是壹傳媒臨陣退縮的原因之一。
 
  在與中時集團簽完合作備忘錄後,旺旺或許正回頭思考,花這兩百多億元的效益。如果將來還要承接中時員工退休金,還要多付20多億元,這筆交易是否划算?而除了龐大的退休金外,旺旺集團也仍持續評估,購併中時集團之後,還會出現哪些未估算到的隱藏風險?
 
  而最後,竟是旺旺入主了中時集團。不禁讓人思考,這次壹傳媒雖然表達了強烈的購買意圖,但最後卻沒有積極透過非常手段,取得中天、中視等電子媒體,究竟是面對金融風暴後景氣大壞的現實、或看衰未來平面媒體發展,保守行事?而或是黎智英退休後,壹傳媒集團似乎開始少了一點霸氣?而幾乎沒有媒體經驗的旺旺集團入主中時集團,究竟對中時旗下各類媒體、整體媒體市場競爭態勢,以及兩岸媒體發展來說,是福,還是禍?花了兩百多億併購媒體,對旺旺而言,是不是明智之舉?只是單純要一個對外發聲的管道嗎?中時媒體能否真正發揮旺旺集團預期的傳播效益?旺旺究竟想要什麼?仍有待後續發展及市場反應來觀察。

註1:更多相關新聞,請參考動腦智庫
傳蘋果收購中天、中時?!媒體多元化策略必然趨勢

註2:付費會員登入後即可收藏文章。如何成為新聞付費會員,請上動腦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