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學術研究都發現,消費者常常是為了心裡層面的滿足而購買某件商品,而並不是只看功能。尤其是為補償心裡層面所受威脅而做的「補償性消費」。行銷人要如何找到補償性消費的平衡點呢?
(Brain.com 2008-10-02) 2007 年底,美國人發現他們陷在 9 千 7 百億美元信用卡債的泥沼中。 雖然造成如此龐大卡債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大原因應是過度消費。根據美國西北大學商學院道德與決策管理教授 Adam Galinsky 和西北大學商學院的行銷及廣告學者 Derek Rucker 研究發現,美國人常常花 88 美元買一件名牌 POLO 衫,其實品質相仿的 POLO 衫,不用半價就可以買到;另外,消費者只要花 30 美元,就可買到功能不錯的烤麵包機,但仍有人願意花錢購買要價 300 美元的名牌Dualit 烤麵包機。
許多學術研究都發現,消費者常常是為了心裡層面的滿足而購買某件商品,而並不是只看功能。尤其是為補償心裡層面所受威脅而做的「補償性消費」。這並不是個新概念,但透過研究發現,「補償性消費」與消費者在權力地位上的無力感成正相關。
Adam Galinsky 和 Derek Rucker 的研究建立在三個假設上:
1.人們想要極力避免缺乏權力。
2.地位是權力的來源之一。
3.消費者可以藉由擁有地位,來補償缺乏權力的無力感。
研究結果顯示,對現況感到無力的消費者,傾向花更多錢買相同功能、或被廣告暗示與社會地位有連結的商品。
在一項最近的研究實驗中, Adam Galinsky 和 Derek Rucker 要求受測者寫下他們感到缺乏權力,和感到擁有權力的時刻。在另一個實驗裡則模擬組織環境,隨機分配受測者為上司和下屬。 然後在另一看似不相關的購物實驗中,觀察受測者的購買意願與想要購買的價格。 而這個實驗得到的結果,與上述的三個假設十分吻合。
實驗中, Adam Galinsky 和 Derek Rucke r讓受測者在網路上競標商品。相對於較有權力的那組,權力低者,比較願意為能展現地位的商品 (如絲質領帶、毛皮外套)出高價。 在與地位較無關連的商品上 (如七人座小巴士或洗衣機),則看不出差別。這次實驗的結論是,即使是一時的無力感,也會導致消費習慣的改變,使人願意付出高價購買能增進地位的商品。
在另一項實驗中,受測者被要求為一幀他們所就讀的大學的加框照片出價。當研究員提示這幀照片是限量或數量稀少時,感受自己地位較低者消費者平均出價為 72.38 美元。這比其他受測小組的 44.21 美元高出許多。更有其他的實驗佐證,對地位感到無力者,相信藉著擁有暗示地位的商品能擺脫無力感,因此願為權力相關商品付出較高價格。
最近的一項實驗也顯示,呈現無力感的消費者喜歡外顯性商品,如一眼就可看出品牌的名牌衣物。經濟學家也發現,不同種族在外顯性商品(衣物、珠寶、名車等)消費習慣有所不同。 如非裔及墨西哥裔平均比白人花費收入的較高比例購買外顯性商品。 也許對這些人來說,補償性消費,有彌補位在社會較低階層的無力感。
另外,還有兩項實驗可以上述假設:一是社經地位較低者,較偏好暗示權力的派克鋼筆(Parker) ; 而在高位者則偏好實用性高的筆。 在另一項為 BMW 汽車下廣告文案的實驗中,較低權力者下的標題是「BMW 展現你的尊榮」;而較高權力組下的標題為「體會前所未有的駕駛樂趣」。
以上實驗對行銷人的啟示是什麼?要先了解消費者的心裡需求,才能提出適當的品牌定位與廣告訊息。賓士汽車的廣告就已經有強調社會地位與性能及舒適兩種版本。
另外,由於處於權力階層弱勢的消費者,傾向花錢追逐權力象徵,過度消費的結果會導致信用卡卡債削弱國力。 所以Adam Galinsky 和 Derek Rucker建議,有良心的行銷人應致力於了解消費者的補償性消費需求,但不該塑造購買商品為唯一救贖。
多芬護膚護髮用品的「真實的美」(Real Beauty )活動是個好例子,這個活動不僅了解年輕女性在「美」上面遇到的挑戰,也設立「多芬自信基金會」鼓勵女性展現自己真實的美。像多芬先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再強化和品牌相關的聰明做法,有助消費者勇敢面對外在世界的挑戰,但又不鼓勵過度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