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9)消費者到西式速食店的需求是不同於中式餐廳的感覺和出餐效率,如果沒有根據消費者需求而推出「太遠」的創新,其接受度就不會太高。

圖翻攝自網路

(文/溫慕垚)1989年,麥當勞在台北市民生東路設點,正式把西式速食帶進台灣,還記得當時到麥當勞吃東西都得大排長龍,吃麥當勞也是一種「生活進步」的象徵。曾幾何時,台灣現在本土與外來的速食店林立,在一片重健康,少油少鹽的飲食風氣下,麥當勞等速食業也都面臨了市場的挑戰。

飲食的本土化,是食品業要進入當地市場的重要關鍵,像肯德基在大陸推出燒餅油條的餐點,就是對準了中國市場的胃口。台灣的西式速食業也都或多或少有些在地化的商品,例如肯德基不時推出些新商品,像早餐的燒餅、蛋餅、粥等商品,或是更早期搭著台灣蛋塔熱一直到現在的各式蛋塔等,算是有對的台灣消費者的胃。

相對來說,台灣速食業龍頭麥當勞,也曾不斷推出在地化商品,早期甚至有魯肉飯、牛肉麵等,一直到近年來的米香堡,還有近期重返市場的「趣飯捲」。但似乎,沒有像其他速食業者一般,得到台灣消費者的認同,其原因或許與麥當勞的「西式」速食龍頭形象有關。

與麥當勞相較,肯德基的「雞」與摩斯漢堡的「日式」,比較容易與台灣原有的飲食結合,而麥當勞則是典型的「西式」速食代表,加上麥當勞在地化餐點和原本餐點的形象差異如果太大,也會影響其效果。多年前的魯肉飯是「純」台灣在地化的餐點,與麥當勞原本「純」西式餐點的印象差異過大,造成消費者對麥當勞的認知產生落差,如果要吃魯肉飯,為什麼不去夜市或鬍鬚張,而要到麥當勞?更別說是滿街都是的牛肉麵了。

消費者到西式速食店的需求,是不同於中式餐廳的感覺和出餐效率,如果沒有根據消費者需求而推出「太遠」的創新,其接受度就不會太高。

肯德基即使推出燒餅商品,但仍保有西式的口味(內容物),而且漢堡商品本來就不是肯德基的主力,做些變形也只是試探市場。

麥當勞根深地固的西式漢堡商品形象,則是它的轉型負擔,加上在地化商品的「本土」形象太大,也造成其轉型上的困難。相較魯肉飯等商品,數年前的板烤米香堡的反應雖沒有一炮而紅,但以漢堡的「形」來調整,結果就比魯肉飯要好的多。

現今麥當勞要推出米飯捲,這個商品又比米香堡更往「台式」商品推進,但有肯德基雞肉捲的舖路在先,加上多年過去,台灣的消費者對麥當勞的在地化商品是否有更高的接受度,會是這個台式商品能否挑戰成功的最大關鍵。


證言式廣告是許多商品愛用的手法,特別是一些與醫療保健有關的商品,更需要有人「證言」來說服消費者,並減低「廣告」的印象。這陣子,普拿疼肌力貼布和御茶園都推出「活動」證言的廣告,其廣告效果如何?下周為各位讀者分享,也歡迎讀者提供想要了解的行銷議題,讓筆者為大家分享看法。(溫慕垚現任動腦專欄作家)


註:閱讀後有許多感想要抒發嗎?以下提供兩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1. 你覺得麥當勞的「趣飯捲」是否會成為其長賣商品?
2. 你有什麼行銷事件或現象,希望作者能提出來分析及分享?
或者,你有其他更犀利的觀點或觀察,歡迎上動腦Facebook踴躍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