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媒體集團不堪長期虧損,傳出再度大幅裁員的消息。這次裁員以中國時報為目標,預計裁撤19個地方新聞中心記者,編輯部520人也要裁掉一半,總共裁員人數高達600人,在媒體界投下震撼彈。

中國時報如何在在裁撤多人後,繼續維持老品牌的價值,是下一步應該思考的問題。
Brain.com 台北 2008-06-19)今天(18日)傍晚,有許多有線電視的SNG車紛紛擠在中國時報大樓前,想要進一步了解引起傳播界大震盪的消息,中國時報要再度裁員,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即目前1200名員工中,有600人都將被裁撤,讓長期不振的報業士氣,更加萎靡。
 
  18日下班前,許多媒體紛紛找上動腦雜誌,想要了解台灣報紙媒體廣告量持續萎縮,是不是造成中國時報裁員的主因?根據動腦雜誌今年六月號的台灣媒體廣告營收調查報導顯示,台灣報紙總體廣告量已經連續九年負成長,其中,今年中國時報的跌幅更高達15%,僅有17億元新台幣,不到中國時報廣告量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在與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四大報中,敬陪末座。
 
  在三台兩報時代,中國時報曾經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廣告營收也是所有報紙的第一,更是許多新聞系畢業生求職的第一志願,為什麼20年後,中國時報要再度大裁員?中國時報發行人周盛淵在18日下午,以電子信通知社內同仁,表示「光從報業這個傳統媒體來看,未來其實是一條非常艱困的路程」,裁員是情非得已的決定,所以也希望大家「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另外,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也表示:未來中國時報會走菁英路線,報紙也會從現在的13大張減成10大張。
 
  周盛淵表示,最近一年,雖然中國時報有很多改變和成績,但是現實「終究還是帶給我們出乎意料的打擊」,整個報業和廣告市場的持續衰退,「使得我們的營收上顯得徒勞無功。而我們錙銖必計的撙節費用和成本,卻遠不及紙價和原物料的飛漲。」雖然中時報系也有轉向電子媒體發展,也整合中視製播部門搬遷到內湖總部,並預計將中視原在南港的土地賣掉變現,挹注回母集團。
 
  受到網路化、消費者媒體使用習慣改變的影響,全球傳播媒體發達的地區,報紙都受到網路化嚴重的衝擊,造成市場衰退,即使中國時報也積極擁抱網路媒體,把中時電子報經營得還不錯,仍然尚未明顯獲利,加上原物料上漲,報紙用紙、印刷及遞送費用都逐年倍增,更遑論要養逾一千兩百名員工,薪水及行政費用,都是造成中國時報需要快刀斬亂麻的原因之一。
 
  中時媒體集團中,中視虧損嚴重,僅中天電視小賺,而這兩年中視推出「超級星光大道」,為中視帶來一線生機,但報紙媒體全球性的萎縮,加上看不到媒體前景好轉的狀況下,造成中時集團必須先拿中國時報開刀。據傳未來可能將19個地方中心全部裁撤,另外,編輯部門520人中,將裁掉260人,加總起來,裁員人數可能將近600人。
 
  根據和報紙媒體關連最深的資深媒體代理商表示,在媒體傳播界從業20年,看盡三台兩報的興衰,非常感慨。中國時報經營得很辛苦,傳聞已久。去年,中國時報力求振作,聘請周盛淵回到中時報系,有許多大動作想要挽回頹勢,例如,改變企業標誌、編輯風格和報導內容,讓中國時報調性變柔軟,變得年輕活潑,這部份的努力,也反應到市場,增加了對女性讀者的吸引力。報紙廣告業務出身的周盛淵,擔任中時報系總經理,也知道經營媒體,要以好的內容著手,做出口碑和品質,才能提升廣告業績。可是卻在這時候大幅裁員,讓許多資深媒體代理商從業人員,感到錯愕,也感嘆受到大環境不景氣的影響,實在太難用管理手段挽救。
 
  報紙廣告量逐年衰減,衰退幅度遠大於同樣是平面媒體的雜誌,是鳴響已久的警訊。但就代理商的角度,或許裁員是中國時報不得已之舉,但如何在裁撤這麼多人之後,還能繼續維持中國時報老品牌的價值,是中國時報下一步應該思考的問題。裁員或許可以立即減低成本,但是要如何創造滿足讀者和廣告主需求的經營模式,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註:1996年-2007年台灣報紙總廣告營收&中國時報廣告營收推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