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1)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居高不下,多種疫苗進入大量實驗階段,美國禮來製藥推出不是疫苗的藥物,來預防新冠肺炎的感染...

當全球研發新冠肺炎疫苗之際,出現了不是疫苗的被動免疫藥物,達到預防的效果;圖為英國牛津大學團隊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ChAdOx1。(圖:Reuters)

(2020-08-11)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居高不下,多種疫苗進入大量實驗階段,給大家帶來希望,緩和疫情的傳播。

美國禮來製藥(Eli Lilly)推出不是疫苗的藥物,來預防新冠肺炎的感染。這個藥物,是從痊癒患者的血液研究,經大量製造的抗體,現進入第三階段實驗,即將給老人公寓等長照居所的人,以及照顧他們的護理人員試用,提升免疫能力。美國新冠肺炎死亡超過40%與長照場所有關,成為重感染區。

 

免疫,指強化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來抵抗外物的入侵,特別是導致疾病的病原與毒素。當免疫系統接觸外來分子,就會引起免疫反應,由於免疫系統的「記憶」功能,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外來分子,免疫系統就會很快的反應。

如果外來的是病毒,免疫系統就會產生抗體來抵抗這些毒素,如果病毒是經過控制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但不致讓疾病發作,那下一次同樣的病毒入侵,就有了抵抗能力,這就是主動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通常由接種疫苗取得。

與主動免疫相對的是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同樣是由抗體抵抗病毒,但抗體不是由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而是由人工製造輸入體內,所以存在的時間有限,卻是一種立即見效的方法,多用在傳染性疾病或毒素的接觸,阻擋病毒進入未感染細胞,所以抵消了病毒的擴散。禮來製藥所研發的,就是被動免疫的抗體。

禮來把這一抗體代號為LY-CoV555,是中和性的單株抗體,阻擋新冠肺炎病毒外殼的突出尖端,不讓其進入我們的細胞,就「中和」抵銷了病毒,預防了病毒的傳染。這一抗體首先由加拿大AbCellera研究機構發現,經國家過敏與傳染病學院試驗,再由禮來發展三個月,經過兩次實驗,現在開始第三階段的實驗。這一抗體,經美國第一批染病痊癒者的血液證實。

第三階段實驗預備2.400人參加,與國家健康學院合作,把對象放在年長者與長照中心,並預備車輛作為機動實驗室,任何有需要的地方,就把車開去,把抗體用打點滴輸液的方式注入體內。

抗體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像伊波拉病毒就用過,但這次新冠肺炎抗體目的在預防,在被感染前輸入體內,研究人員說,抗體可以在血液內停留幾週到幾個月,這對醫務人員與危險族群有立即的功效。

據禮來目前的估計,加入實驗的人數應該在九月完成,而初步的實驗數據會在今年第四季完成,從以前實驗的數據,不同劑量的輸入,並未出現與藥物有關的重大負面效應。一旦LY-CoV555證實有效,成為預防、乃至治療新冠肺炎的另一種方式,禮來會在年底生產10萬劑,在疫苗之前先上市。

至於傳統方式的疫苗發展到什麼程度,據WHO最新資料,全球有150多家生技醫藥機構在研究,已有28家做過人體實驗,其中6家開始做第三階段實驗,也就是用大量人數在疫情實地實驗,如果成功就可能公開給大家使用,這恐怕也是大家最希望的事。依WHO的排列順序,簡述如下:

  1. 英國牛津大學:
    利用非複製病毒載體(Non-Replicated Viral Vector)技術,把新冠肺炎病毒外殼的凸出尖端去除,使其無法破壞人體細胞,抵銷病毒的感染性。
    第三階段大規模實驗預計人數,英國1萬人,美國3萬人,南非1千人,巴西5千人。疫苗上市時間:明年。
  2. 中國科興生技公司:
    利用失去效力但仍維持原有抗原性特質的病毒,發展滅活(Inactivated)疫苗,第三階段實驗實驗預計人數,8,870人。
  3. 中國醫藥集團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
    發展滅活疫苗,進入第三階段實驗。疫苗上市時間,最快今年年底,大量生產場地已完成規化。
  4. 中國醫藥集團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
    發展滅活疫苗,進入第三階段實驗。疫苗上市時間,最快今年年底,大量生產場地已完成規化,與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共同生產,預估每年2億劑。
  5. 美國Moderna公司:
    與國家過敏與傳染病學院合作,利用信息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傳遞病毒信息製造病毒蛋白,因而產生抗體。第三段實驗預計人數3萬,預估疫苗上市時間,明年初。
  6. 美國Pfizer與德國BioNTech公司:
    發展mRNA疫苗,第三階段實驗預計人數3萬,如結果成功,估計今年年底可生產1億劑,2021年底可生產13億劑。


相關閱讀
神話(疫苗)
新冠病毒檢測的第三波:試紙
從赫爾辛基機場說起(檢測)
被動免疫
結合機器學習的「池篩」
群體免疫
李開復:AI的抗疫成績B-


本文取材自2020年8月9日「那福忠西海岸數位隨筆(164)」:被動免疫
對本文有任何看法,歡迎 E-Mail:frank.na@gmail.com 給作者,分享您對本文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