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2009年的消費券之所沒有帶來更高旳乘數效果,主因是沒有刺激到民生必需品以外的超額消費;今年的振興券花費了許多手腳,實際的補貼卻只有2,000元,要民眾做出比2009年更多的消費額,也不符合比例原則...

(圖:行政院)

(2020-07-17)大家期待已久的三倍振興券終於開始發放了,原先期望用電子振興券來分散紙本領取的規劃並沒有成功,在預購的1,200萬份中,超過千萬份是選擇紙本,而尚未預購的民眾,更會直接增加紙本的領取量。為什麼民眾大多選擇紙本的振興券呢?主要有四個原因:

1、振興券等同現金:
振興券的使用就跟現金無異,只是有些商家不收振興券或不找零,但不影響振興券「等同現金」的使用,因此,拿紙本振興卷就像拿到現金,即使不接受信用卡或電子支付的商家,也可以使用。

 

2、紙本的優惠選擇比電子振興券多:
雖然各電子振興券的發放單位都提出許多優惠,但多是消費後還要回到發券單位的折扣,或是要先消費後拿回優惠,但紙本振興券可以選擇不同商家的優惠,且加入「搶奪」振興券行列的商家會愈來愈多,因此對民眾而言,選擇紙本振興券可以得到更多的優惠機會,自然不會被電子振興券的小恩小惠所引誘。

3、先入為安的人性:
紙本振興券拿到手,就是拿到了自己應得的「權利」,若是存在電子振興券上,雖然一樣在手上,但因為看不到,所以感覺不踏實。

4、領取的方便性:
雖然領取實體振興券可能需要排隊,但比起電子振興券的選擇和登記,「流程」上簡單許多,因此,不想花時間研究電子振興券該選哪一家的人,會偏向即使花時間但一定領得到的紙本振興券。

其實振興券會以紙本為主不難想像,畢竟是發「現金」,而且是要自己先交1,000元,人性都是以「看的到、摸的到」才有安全感,而電子振興券雖然也有許多優惠,但一來優惠的誘因不夠大,二來線上的優惠常有,所以難以發揮轉移的效果。

這個結果也可以反思政府最初對振興券發放的決策,筆者曾撰文「振興券真的能振興經濟嗎?」,事實上,單由振興券的2,000元要救經濟是不可能的事,卻是一個可以刺激消費的話題,但這有賴於各產業如何透過振興券的「藉口」來吸引消費,甚至創造更多的消費欲望。

若以此點來思考,其實振興券的發放應該愈簡單愈好,而且要爭取時效,但由於要考量電子版振興券以及避免排隊的預購系統,必須要花費不短的時間去企劃和安排,導致振興券直到七月中才開始發放使用(國外許多國家都早已發放,且金額更高),在抗疫救經濟的時效上是晚了點。

筆者也曾於五月初即撰文「抗疫與經濟」來提醒提振經濟的作法要提早,但在政府多方籌劃直到七月中才發放的情況下,結果是絕大部份的民眾仍以紙本為主,若一開始就像發選票一樣發放紙本,對於「振興經濟」的效果應該會更及時。

原先政府宣稱之前2009年的消費券舉債甚高但收效甚低,所以推出今年的版本,藉由民眾出1,000,政府補2,000的作法,希望發揮更高的乘數效果,但即使這次舉債較低(宣稱是少了150億),卻花費了更多社會成本在發放的過程中,且2,000元能帶來多大的乘數效果,也有待觀察,同時,疫情後形成的網購習慣,電商卻不在振興券的使用範圍,是否合適,也是值得討論的。

同樣的事要再做一次,的確要參考前車之鑑,希望不要重蹈覆轍,2009年的消費券之所沒有帶來更高旳乘數效果,主因是消費券沒有刺激到民生必需品以外的超額消費,但以消費券3,600元的金額,就要民眾願意做超額購買,補助的金額實在太低,而今年的振興券花費了許多手腳,但實際的補貼只有2,000元,要民眾做出比2009年更多的消費額,也是不符合比例原則。

若政府的「美意」是補貼,那麼就簡化程序讓大家都歡喜多了一筆意外之財,但若真的要「振興」經濟,資源的配置就要有所選擇,同樣的資源如何給到「真正」需要的民眾手上,以及讓「真正」需要救助的產業得益,都需要政策引導,而不是用較麻煩的「普發」就希望振興經濟,能創造出來的效果就很有限。

2,000元對於大部份的人來說,並不是一筆太大的金額,自然無法刺激超額消費;對於真正需要2,000元的民眾來說,這筆錢當然會用在民生必需品上,而不會做更高額的消費,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一些數千元消費的商家得利。

從政府手中藉由民眾手中再轉到他們手上,但這些商家是否是真的急需救助,則是未必,因為容易拿到振興券消費的商家,除了是民生必需品外,就是有本錢做促銷的商家,在不景氣下還能做出讓利或折扣的商家,想來也不是在這波疫情衝擊下最急需政府救助的對象吧!

溫慕垚專欄相關閱讀
(2020-07-17)紙本振興券為什麼比較受歡迎?
(2020-06-10)振興券真的能振興經濟嗎?
(2020-05-04)防疫與經濟
(2019-12-09)夜市抵用券與消費券的不同
(2015-11-16)消費提振措施與消費券的差異


延伸了解
筆者的行銷社群:行銷金三角臉書社群
筆者的行銷部落格:行銷金三角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