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9)數位經濟是大勢所趨,能推動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而成長帶來改變,改變卻並不容易,為此電通安吉斯集團兩年前開始執行「數位社會指數」研究計畫,而報告上篇著重在探討人們的數位需求。

(圖:businesstoday.com.tw)

(2019-07-19)數位經濟是大勢所趨,不但推動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使數百萬人擺脫貧困,更將大量訊息交到全世界的人們手中。成長帶來改變,改變卻並不容易,為此電通安吉斯集團(Dentsu Aegis Network,DAN)自兩年前開始執行「數位社會指數」(Digital Society Index,DSI)研究計畫,凱絡週報將分上下兩期和讀者分享2019年研究報告的發現。

創新科技必須滿足人們的需要,品牌所提供的數位產品與服務也應該由此出發,才能與客戶建立良好關係,建立起一個屬於全民的數位經濟體系,並持續帶來成長,因此報告上篇著重在探討人們的數位需求。

 

此外,本研究發現,自2018年以來,個資濫用、社群媒體等現象造成人們對於數位科技的信任崩跌,在此背景下,報告下篇將「人」置於數位經濟的核心,研究如何重建信任,以實現數位經濟的永續成長。

2019數位社會指數,新加坡排名第一
電通安吉斯與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合作,於2017年開始進行數位社會指數研究計劃,以了解各國數位發展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

2018年的報告中調查了10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俄國、中國、日本、澳洲,2019年進一步擴大範圍至24個國家、4萬3,000人,在亞洲地區增加了印度、新加坡與泰國。

數位社會指數(以下簡稱DSI)檢視了以下三個關鍵維度的表現:動力、包容度、信任度。

  • 動力(Dynamism):
    數位推動經濟成長的程度,觀察指標包括資訊和通信技術(ICT)部門的規模大小和成長狀況、研發支出,以及優質科技教育和人才的可用性。
     
  • 包容度(Inclusion):
    人們接觸與受益於數位經濟的廣度。觀察指標包括數位服務的接觸率、數位經濟相關的訓練與就業機會。
     
  • 信任度(Trust):
    衡量人們使用數位科技的信心程度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樂觀程度。觀察指標包括安全性(如網路犯罪防範)、隱私性(如立法保護資料隱私)及未來對於科技發展的信心。

信任度拉低英、美分數,中國數位產業動力不足
2018年針對10個國家進行調查,比較兩年的結果,英國從排名第一掉到第五,而北歐國家則都高踞前十名內。英國排名後退的原因不僅僅是2019年競爭對手增加,主要還是因為消費者對數位科技影響未來社會的信心與對數據使用的信任下滑。

除了總分排行,三個維度的綜合表現為這份調查提供更深刻的洞察,對於數位成長帶來的好處是否能在大眾間普及,各國看法差異極大。

美國在「動力」這方面表現強勁,但在「信任」方面表現較差,反映過去一年中Google和Facebook負責人先後出席國會聽證,因個資保護、網路審查受到質詢的情況。這個不平衡的訊號在西方市場十分普遍,在澳洲、法國、德國和英國都可以看到他們的「信任」分數墊底,而人們對於數位經濟的未來與生活上的衝擊也並不樂觀。

相反的,中國的「動力」仍然相對低一些,但在數位經濟所提供的廣泛接觸與機會方面則表現良好,這樣的情況在其他新興經濟體中也可以看到。此外,北歐國家在「包容度」和「信任度」都表現極佳,但其數位產業的發展動力則較為不足。

科技變革腳步過快引反彈?未能滿足需求是關鍵
雖然數位經濟為人們帶來機會,但調查顯示,仍有許多人認為數位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人們擔憂的不僅是科技發展的方向,改變的速度也令人們不安。

在印度、巴西和中國,超過80%的人認為目前科技變革過快;在調查的24個國家中,過半(57%)民眾也認為如此;而新加坡,即使是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且在數位社會指數中排名第一,仍有2/3的人擔憂科技變革的速度。

研究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政府與企業並未付出足夠努力讓數位科技造福社會上的每個人,而對照2018年的研究結果,這個比例正在增加。

若以創新週期的脈絡來思考這樣的悖論不難理解:當科技革新遠遠超過消費者的需求,就會引發反彈。在這場數位能力的大競賽中,玩家們並沒有充份考量到人們的基本需求,為了更精確了解消費者的數位需求,以下將透過「數位時代的馬斯洛模型」來觀察人們與數位經濟的關係。

數位時代的馬斯洛模型


以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為靈感,DAN開發了一套新的框架,以基本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實現和社會需求四個方面來評估人們在數位經濟中的需求。此框架並非層次結構,而是塊狀架構。


一、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是人們參與數位產品和服務的必要前提。DAN以接觸高品質數位基礎設施(指固網與行動網路)的程度,以及人們對於企業和政府在隱私和安全方面負責任地使用其數據的信任程度,來定義和衡量基本需求。缺乏信任有損數位化的成果,沒有信任,難以實現數位經濟的全部潛力。

根據DAN的全球調查,目前不到一半(49%)的人認為他們的基本數位需求得到滿足。在巴西僅有35%,數位基礎設施是拉低比例的主要因素;而在日本只有29%,在調查國家中比例最低,原因是人們對於數據被使用的信任程度感到焦慮。

相較之下,中國(69%)和印度(67%)等新興市場的人們在基本需求被滿足的比例高出許多,源自於這些市場數位基礎設施的部署速度,以及人們對企業與政府使用數據的方式有更多信任。

現今有許多企業從「滿足人們基本數位需求」切入接觸消費者,例如Panasonic將基本需求置於其「CityNow」計畫的核心,目標將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塊400英畝的空地在2026年前打造成智慧城市,不僅全面覆蓋免費Wi-Fi,還安裝了LED路燈、太陽能微電網、污染感測器和保全攝影機,也預先準備了自駕車區域。


(圖:Panasonic)

二、心理需求
雖然數位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建立連結並營造群體感,但社群媒體和智慧手機「always-on」也可能會對個人幸福感產生負面影響。在使用個人科技的同時達到健康平衡,是現代人的重要需求。

DAN調查數位科技對健康福祉的影響,以及消費者整體生活品質,以此衡量數位科技滿足心理需求的程度。結果顯示亞洲國家普遍表現不佳,倒數五名皆為亞洲國家。今年數位社會指數排名第一的新加坡的比例最低,只有2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

這項發現,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在心理需求指標的低分,打破了數位影響健康問題只存在於已開發經濟體的刻板印象。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新興市場採用數位科技的速度更快、使用數位產品和服務的行為也更普遍,因此更能感受到數位對於他們生活福祉造成的衝擊。

許多企業現在正在幫助消費者積極管理螢幕時間。例如2018年Apple推出數位健康管理工具「Screen Time 」,讓iPad和iPhone用戶更了解自己的使用行為,包含拿起裝置的頻率、在每個App上花費的時間,也可以讓用戶限制每個App的每日使用時間,並讓父母了解孩子的使用行為與瀏覽習慣。

三、自我實現的需求
在數位經濟脈絡下發展個人潛力和自我實現,意味著擁有數位技能、訓練和機會以得到高報酬的工作。DAN對自我實現需求的衡量指標,包括教育是否為讓人們為科技未來做好準備、雇主是否善用人們的數位技能,以及受訪者對數位能力的自評。

調查顯示全球只有45%的人在自我實現需求得到滿足。教育仍明顯是個缺口:全球1/3的人不記得他們上次進行任何數位培訓或從未有過;有別於既定印象,在日本、德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中,不記得或沒有接受過數位培訓的比例最高,而中國、印度和墨西哥則最低。

技能應用也是一塊需求未被滿足的領域,尤其是在北歐經濟體,當人們被問及雇主是否善用他們的數位技能時,丹麥、芬蘭和挪威僅有四成人表示同意。

英國Lloyds銀行集團透過拉進數位技能差距來滿足人們的自我實現需求;作為其「幫助英國繁榮計劃」(Helping Britain Prosper plan)的一部份,Lloyds銀行承諾為250萬個人、中小企業和慈善機構提供課程,以增強數位技能和就業能力。

四、社會需求
面臨社會問題與貧富差距擴大的挑戰,數位科技有潛力在縮小鴻溝、改善不平等方面發揮作用,而這有一部份必須仰賴人們對數位的積極變革力量抱持樂觀與信念,因此DAN在衡量社會需求時考量人們是否對數位科技將促進社會進步、解決關鍵全球挑戰與創造新工作感到樂觀。

在2019年,只有不到一半(49%)的人認為社會需求被滿足,新興市場態度明顯比發達市場更正面。中國以76%的比例位居榜首,而日本則以32%吊車尾。

反映這一總體趨勢,除了少數幾個新興市 場之外,人們對於數位技術創造就業機會的潛力特別悲觀,這可能源自許多故事描寫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對工作機會造成的潛在衝擊。在成熟市場,人們對數位將取代人力的擔憂日益浮現,而新興市場仍保持樂觀。

相較2018年的報告只有29%的人口比例相信數位將創造就業機會,同意比例在2019年增加到36%;然而成長來自於調查範圍增加。若只同比觀察2018年有調查的10個國家,認為數位化將創造就業機會的比例則增至32%,顯示樂觀情緒仍略有改善。

滿足數位需求,和消費者更靠近
「數位社會指數」研究觀察人們的數位需求是否獲得滿足,可以看到在不同國家存在明顯差異。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較滿意,認為需求被滿足的程度高,但擔憂數位科技對心理造成的影響;反之,在已開發國家,消費者對於數位科技滿足基本和心理需求的程度態度正面,但在滿足自我實現和社會需求方面則不然。

研究也觀察到性別和年齡的差異,雖然全球女性在數位滿足基本需求一項上態度比男性更正面,但在其他三個基本需求中存在巨大差距,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來自教育,在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領域中的女性都是少數族群。此外,科技產業多為男性主導,可能進一步讓女性對數位科技影響社會的潛力抱持負面看法。

此外,研究也顯示,年輕族群在數位科技滿足心理需求一項分數偏低,或許反映了大量使用數位科技已影響了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品牌、企業和決策者們應該正視此危機,有些政府已經採取行動,例如中國的數位排毒營隊,而品牌呢?

整體而言,了解人們的數位需求是否獲得滿足,有助於廣告主了解該如何提高用戶或消費者的參與度。

相關閱讀
數位社會指數(上)
數位社會指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