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號554期動腦雜誌)
這兩三年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台灣的山林與離島旅遊十分火熱,眾多遊客在享受自然美好的同時,許多不負責任的行為也造成相應程度的環境衝擊。根據近來報章雜誌的報導,頗受遊客青睞的小琉球,其垃圾量已由2017年的3,431公噸提升到2021年的5,196公噸,而大量汙水排放亦造成珊瑚礁生態受到重創,潮間帶生物也減少近80%。
上個月國內某家重量級媒體企業邀集眾多公私機關單位倡議《負責任的旅行》,提出「選擇平日、淡季出遊」、「入住環保、永續旅宿」、「自帶盥洗用品、環保餐具」、「靈活運用大眾∕共享交通工具」、「參與合法且在地經營的體驗遊程」、「購買選用地產地銷的伴手禮、餐廳」,「尊重在地文化與生態環境」等七大行動,並邀請企業及組織成為「永續行動家」,提出以響應七大行動為方向的六大承諾,期待為2300萬台灣旅人打造一個永續的旅遊環境。
其實台灣的負責任旅遊推動肇始於2006年的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運動,當時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召集成立「無痕山林運動執行委員會」,成員包括教育部、青輔會、體委會、環保署、林務局、營建署(國家公園)、觀光局、及山岳協會、童子軍總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臺灣生態旅遊協會等公私部門合計22席組成。同年並發表「無痕山林宣言」,獲致98個政府及戶外組織首長、及548個團體聯合簽署,所以負責任旅遊觀念的提出已非一時的口號。
而時至今日,不管聯合國2015年所宣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中對於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永續城鄉、責任消費與生產、保育海洋與陸域生態等17項目標,亦或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格拉斯哥宣言》的提出,都再再指引我們需要採取持續性的全部門途徑(sector-wide approach)來確保旅遊以有意義的方式來加速永續發展與改善氣候行動,這已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
隨著零碳經濟時代的來臨,減碳排的具體作為不僅是「全球一命」的重要趨勢,也是世界企業轉型朝向永續環境、社會與管治(ESG)的主流方向,而台灣作為全球的一份子,全民一起推動負責任的生態旅遊應是責無旁貸,期許政府民間公私協力共同展現態度,一起「為愛台灣而旅行」(隨文附上「負責任的生態旅遊自我檢核表」,歡迎掃描左側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