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腦雜誌121期/1987年7月)由國際性都會日本東京都公車車身廣告發展看台北市公車車身廣告開放。
(動腦雜誌121期/1987年7月) 根據最近的新聞報導:台北市公車處將在7月初開始陸續推出130輛公車加入營運。並且事前透過大眾媒體報導,稱該批新公車為配合提昇公車的新形象與吸引乘客的喜愛,特別對外公開徵求公車車身適合的色彩圖案,以期讓社會大眾有耳目一新之感,及象徵著公車處也積極努力在執行「自救計劃」的方案活動。
車身廣告影響交通安全? 另一則不同立場的新聞報導則是台北市議員們,批評公車處明明已知累虧達20億元之時,何不積極藉此機會爭取開放公車車身廣告,以增廣財源,彌補虧損,鼓舞士氣提高服務品質,而僅在徵求公車車身圖案色彩大做文章,其作法過於守舊,又不合現代企業經營之道……等評語建議。不過就事論事,這也不能完全責怪台北市公車處,因依據交通部71年9月的函示,有關「汽車車體外懸掛廣告及繪製廣告」的統一規定中,各類營業車輛均不得在車身外懸掛廣告物,繪製廣告或附加裝置廣告,以避免影響到交通安全。
但是這項條文規定,在今天的社會,似乎是非常不合邏輯想法,在世界上許多大都市的公車都裝置有車身廣告媒體版面,也未曾聽說過影響到交通安全的事。何況台北市的交通安全又未必勝過他們。所以這種老舊條文規定,分明是不合乎現代人的觀點。
可帶動周邊行業 現假設台北市公車能爭取到公車車身廣告開放的話,您知道會對處於虧損經營的公車處有多少幫助嗎? 如果以目前公車處有1200輛公車計算的話,每輛公車車身廣告媒體費,以左右兩側各新台幣2000元,後側廣告因注目率較高,收新台幣3000元,合計有新台幣7000元。如此在公車處每年車身廣告媒體收入是(1200輛7000元×12×個月)=新台幣一億零八十萬元。扣除正常廣告傭金之後,仍有新台幣八千多萬元左右,對公車處也是不無小補,更何況還可帶動其他周邊行業的活躍化,例如:廣告印刷業、攝影、設計美工……等相關作業運轉,形成了皆大歡喜的良性循環。何樂不為呢?
是一種「走動媒體」 現例舉日本東京都有關公車車身廣告歷史與發展趨勢的資料,提供有心人士參考,希望能在觀念溝通作業上,有所幫助。 由於科技的進步,提昇了彩色印刷技術水準的進步,所以在各類型的彩色印刷物上的表現也愈來愈多元化精美化了。尤其最近在公車車身廣告的印刷表現上更有顯著地突破,並已成為業界與社會大眾的一項熱門話題。
自從東京都發行的彩券廣告與日本香煙公司推出的淡薄口味7星牌香菸上市廣告的開啟帶動之下,將原有公車車身廣告作品在印刷表現上有了突破,而受到社會大眾對「她」的重新注目與良好的評價。現藉這機會讓我們來進一步的瞭解,有關東京都公車車身廣告的演變歷史與今後在作業上的發展趨勢。
東京都的公車概分為都營公車與民營公車兩種,總共車輛數約有10000輛左右。而其中都營公車佔有2000輛,每天在都內各道路上忙碌著奔馳提供「都民代步」服務,根據統計,在一天所行駛的路程約24,900公里左右,是僅次國鐵私鐵地下鐵的交通工具,由於公車路線分佈如同蜘蛛網放射狀式,穿梭在各大街小巷提供社會大眾在「行」的便捷服務。同時因為不斷地來往在商業圈、商店街、住宅區……等道路上,所以它也被視為是一種很好的「走動媒體」。 獨特的吸引力 但由於以往公車車身廣告作品表現,受到彩色印刷作業上的一些限制,例如在全版的彩色相片印刷時,無法處理,就以變通方式將不足的空間,以套色搭配或在四邊空間配上其他裝飾圖案,雖然也不錯,但總覺得有點庸俗感覺。後來在彩色印刷技術提昇之後,在廣告表現印刷上則全面改觀了,也就是說在廣告創意表現藉著與科技的結合,運用在攝影合成、分色印刷……等來完成更具視覺效果的廣告。因而更加襯托出這「走動媒體」的獨特吸引力與存在的價值感。
一般公車車身廣告是分外側廣告與後側廣告兩種,而在外側廣告裡又分為在進行方向右側的超大型版(50cm×90cm)規格,和左側的普通型版(60cm×20cm)規格兩類型。後側的廣告尺寸規格是(45cm×60cm)。不過以上的規格是以東京都內的公車車身廣告媒體,使用的共通尺寸說明舉例。在其他地區如神奈川縣、千葉縣等則都有各自不同的車身廣告規格。據說有的都市公車車身廣告面積可以佔有車身的1/2規格,有的採用抽換式版面,或者也有的乾脆直接以噴漆方式處理……等各種不同的型態。
車身廣告的演變 東京都的公車車身廣告歷史,自1947年開始到今已有40年了,當時受到戰後災害影響,所以國鐵私鐵與都公車數量都非常少,以當時都公車而言,數量僅有400輛老舊不堪的車子,到了1948年時才僅加到660輛公車,所以經常可看到擁擠的乘客,雙手吊掛在都電車都公車的出入口,而雙足似懸空狀的情景,就可瞭解到當時的混雜擁擠程度。 此時東京都有心人士為了要改善這種狀況,必需增加都公車的收入方能逐漸改進,因而企劃以公車車身廣告的媒體收入,來增加都的財政稅收外,並能改善都公車不良的經營狀態。於是在1949年5月開始實施都公車車身的外側,接受廠商登載企業商品廣告(公車後側廣告在此之前已核准實施了)。 接下來將有關東京都公車車身廣告的演變沿革簡單地說明如下: 1946年7月──東京都成立交通局廣告事業單位,與東京都知事(市長)協調取得同意簽訂「有關都內的電車、公車等其他方面有關廣告的協定」。
1947年3月──都公車車身後側廣告開始實施,接受廠商刊登商品廣告。
1949年4月──都公車車身兩側接受廠商刊登商品廣告,媒體規格定為45cm×60cm。
1952年──三越百貨公司等百貨業界開始使用公車車身廣告媒體。
1953年──信州味噌老字號多慶屋釀造公司開始使用公車車身廣告媒體。
1967年10月──公車車身外側廣告,開始增添交通安全警告標語。規格為60cm×120cm超大型尺寸。 客戶重視公車媒體 提起公車車身廣告媒體代理商,就會想到最具豐富經驗與保持有良好營業成績者應該是日廣通信社了,雖然該公司在綜合廣告代理業界中是屬於中型規模,但在執行公車廣告媒體的營業額卻是在業界排名第一位。日廣通信社企劃製作課安田畝男次長,與稻垣茂課長曾對公車車身廣告媒體的現況與未來趨勢發表看法。
公車車身廣告第二階段興盛時期,可說自70年代開始,由於受到百貨公司業界與釀酒廠商們的偏愛重視,大量地選用「她」為廣告宣傳重點媒體之一,而其中以三越百貨公司多慶屋味噌醬油公司等廠商都是長期支持者。
到了八○年代時,受到國際化跨國企業的多角化經營影響,國際性大型企業、產品進入了日本市場,而這些國際性的客戶則更重視「她」的媒體價值。這趨勢形成,除了「她」本身具有獨特性的媒體差異化外,另一原因就是如開頭所說的由於科技的進步,帶動了各類型彩色印刷水準提昇。在四、五年前公車車身的廣告媒體作品在彩色印刷技術上並不十分良好,所以在表面處理作業上也受到了某些程度限制,因此在視覺傳遞表現感覺總覺得不甚理想,但最近由日廣公司經多方面的研究探討,已成功地開發出視覺效果良好的作業方法,而增加了公車車身廣告質感的提昇,與媒體效果上的價值感。具體而言,就是改良後的表現效果已達到有如紙張印刷相同的水準,同時在全K彩色攝影的作品,也能印刷並比一般平版印刷的效果更具逼真感。
具有發揮潛力 雖然過去公車車身廣告曾被視為與招牌看板的媒體形象,也就是說不被受重視的感覺。但由於「她」本身是動態的,所以也有人譽為是會走動的海報,來塑造成活動的廣告媒體形象,「她」是有異於一般固定式的招牌看板廣告,同時又隨著公車到處奔馳,每天面對道路上的行人、上下車的乘客、汽車的駕駛人等許許多多的社會大眾做傳播訴求,這是「她」最大的獨特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越電視媒體的效果,因為「她」可長期重覆地,達到廣告訴求相乘累進的效果,讓消費大眾慢慢地產生對商品記憶印象。
同時,「她」也兼具有大眾媒體和區域媒體雙重的功能,因為公車車身廣告本身即分為區域性、地方性的媒體版面,所以很多廠商在推動重點銷售與區域性販促活動時,都積極地運用「她」,而且在媒體的效果回饋表現上也相當良好。因此已被認為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廣告媒體。 (譯自IZUMIYA NEWS)